原创 农村丧事中,孝子为什么手里拿着白纸糊的木棍,有什么讲究?
2025-02-01 09:30
发布于:天津市
导语:丧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孝道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尤其是古代,做子女不孝顺自己的父母会被整个社会所不容,无论老人在生还是过世,后代都要隆重地进行对待。尤其在葬礼上,有很多繁琐的仪式。在影视作品和农村的出殡的时候,我们经常能看到家属会拿着纸糊的白色棍子,这究竟是什么,有什么讲究吗?
我们老祖宗都是讲究人死后要入土才能为安,古代的丧葬文化都是以土葬文化。虽然在现代人的眼里,生老病死其实是一种自然规律,无论你是谁,是穷还是富都是无法避免死亡的,我们现代的丧葬文化也越来越简单,铺张浪费的现象随着火葬的推进已经被很好地遏制了。但是古人相信生死轮回,他们相信死去的人会有一个另外的世界,于是他们极其看重丧葬的仪式。
复杂的丧葬文化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孝道和哀思,另一方面希望死去的人能保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一系列的丧葬习俗到了现代仍然被我们沿用。和古代一样,孝子孝女在老人死去后都要披麻戴孝,还有一个“摔瓦盆”的习俗,古代这种习俗必须是男丁完成,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许多独生子女也可以沿用这一习俗,这也算社会进步了。
在把棺木或者骨灰盒送往墓地的过程叫出殡,在这个队伍中,我们能看到孝子会拿着纸糊的白色棍子。这种棍子在古代被称为“孝仗”。在古代的丧仪中,对孝子的行为有着严格的约束。
在老人过世以后,这些孝子是不能吃喝的,用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由于悲伤过度,加上不吃喝造成体力上的减弱,这些人往往就走不动路了,起先这些“孝棒”是用竹子和木棍糊上白纸做成的,真正的作用是扶持这些孝子能够走路。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孝子不吃不喝这一习俗就被遗弃了,但是“孝仗”的习俗就被传承了下来,只不过它没有了辅助行走的功能,而是作为了仪式中的“哭丧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丧葬文化中不吃不喝的行为渐渐发展成了,孝子在吃饭前,要给死去的人先吃。于是,在现代的丧葬文化里,我们经常会看到棺材和骨灰盒前面摆着碗筷。
孝子可以吃饭后,出殡送葬的路上自然会有了力气,“孝仗”的实际作用就不大了,只是为了作为装饰用。由于纸张糊得比较轻,越来越多的人都手拿着纸糊的“哭丧棒”,但是这些东西在丧葬文化里都有传统文化的涵养和寓意。比如古代用竹子做的“哭丧棒”,里面是空心的,竹子又有节,代表着人们有节操,也是表达了品格高尚的意思。
有的地方放的哭丧棒是由高粱或者玉米的秸秆做成的,代表的仪式就是民以食为天,有着落叶归根的意思。因此,这些哭丧棒并不都是纸做的,基本上人们就地取材,不过不管用什么材料,都是会统一用白色的纸糊在外面。
哭丧棒还有着为死者开路的意思,古人认为另外一个世界有阎王,有拦路的小鬼。为了让死去的人尽快到达另一个世界,就用哭丧棒给死者引路,虽然这个行为充满了迷信的色彩,但是在科技不发达古代,这些都是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后代的孝道。所以,这一习俗就流传了下来,可能现在城市里的丧葬文化没有了这个,但在大多数农村里依然保留着。
另外,这种“哭丧棒”不是所有人都能拿的,只有子女才可以。这也能让人一眼区分死去人的子女在哪里。等到棺材或者骨灰盒入土的时候,这些“哭丧棒”都要一起埋在土里。也可以随着花圈,或者祭奠用品一起烧掉。不过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每个地方的仪式都不一样,没有一个特定的规则。
总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科学的进步,现在的丧葬文化已经很简单很多了。但是归根结底,这些祭奠文化做的都是给或者的人看的,对死去的人意义不大。
老人在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让老人的生活开心快乐一点,人类只有活着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才有意义。如果一个人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孝顺,在他死后却大操大办,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