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原创农村丧葬文化:“入殓”到底有什么讲究?为何下葬之前要停放三天
2025-02-11 11:00
发布于:天津市
西周时期礼教制度形成了体系,并专门设立了礼仪的指导方针“五礼”,而“凶礼”则是五礼之一。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可见“凶礼”是国家层面的大型祭祀礼仪,而“丧礼”则是专门针对人的丧葬礼仪。
东北农村地区习惯性地将丧礼称之为“白事”,与之相对的则是婚礼即“红事”。古人有“事死者如事生者”的习俗,同时也特别讲究“人死为大”。
那么农村白事文化“入殓”到底有什么讲究?为何下葬之前要停放三天?原来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还挺多。
第一、古代丧葬礼仪及习俗
丧葬礼仪及习俗从诞生之日起,已经距今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早已经融入了文明史的发展进程。
从古代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丧葬礼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儒释道三大教派的思想影响,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虽然在国家的倡导下,丧葬礼俗正在逐渐简化和淡化,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却依然有很多做白事司仪的人。
过去不同朝代和民族的丧葬礼俗也有很大差异,汉族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实行的是传统的土葬。而少数民族由于信仰不同,丧葬形式可谓多种多样。
火葬、树葬、悬棺、崖葬、二次葬等,都体现出了华夏民族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当然,时间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除了本着尊重部分民族丧葬习俗以外,汉族皆要遵守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的原则实行火葬。
第二、白事文化之“入殓”
“入殓”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分为“大殓”和“小殓”两种。所谓“小殓”简单说是指为死者穿衣服;而“大殓”则是指收尸人棺,按照过去汉族民间的说法就是“归大屋”。
其实,人死之后在“入殓”之前,还有很多丧葬仪式或步骤。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做“七”、吊唁,然后才是“入殓”。
“入殓”之后还有丧服、出丧、哭丧、下葬仪式,至此一个人才能实现死后入土为安的心愿。但如果简单又直白地讲,“入殓”就是把死者装进棺材。
由于“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所以关于人死之后“入殓”的时间也有差异,3天、5天、7天入殓,当然有的地方讲究出殡前一天上午入殓。
其实,从“殓”字的字形来看,就可以发现古人造字的内涵。但凡和“歹”字旁有关系的字,例如,残、殡、殃、殉等,都没有好的寓意。而“佥”则读“qiān”有全部的意思,表示给死者全身穿戴妥当。
“歹”和“佥”放在一起组成了“殓”,大意为给死者穿好寿衣后放入棺材中,接下来就是入土为安了。
唐代诗人韩愈曾在《祭十二郎文》中写道:“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表达了对侄儿死后的深深愧疚和遗憾,这两句诗文的含义很简单,表达了侄儿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侄儿墓穴的遗憾心情。
第三、做“七”仪式之“头七”
农村地区在办白事的时候,在死者装棺下葬之后,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习俗做“七”。因为人们认为,人死之后的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的事实,并且会在头七的时候回家看一看,所以才要举行"做七"仪式。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能结束。
《 礼记· 问丧》 中曾记载:“死三日而后殓。”,很显然说的是人死之后,需要停尸三天才能入殓,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死者可能还会醒过来,如果没有死而复生就会入殓。
民间传说中神医扁鹊曾救活过,已经去世三天的赵简子,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而已。
自古以来就有人死为大的说法,也就是说无论死者生前做了多少错事,只要他已经死了就是赎罪了,所以大家就不会再追究他生前的过错了。而死者的家属也会遵照丧葬习俗,每天在他的祭日进行祭拜,以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思念。
结 语
农村白事是一种比较庄重的丧葬礼俗,而这种所谓的封建习俗,早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并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现在城市里都讲究火葬,人死之后不停尸直接穿寿衣,然后将死者送到火葬场一把火烧掉,虽然很环保但却让人心里很难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