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舆情第078期 清明“代客扫墓”遇冷 祭祀须严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1 17:23

清明“代客扫墓”遇冷 祭祀须严肃  

  电影《私人定制》里葛优领衔的“圆梦四人组”代人哭丧、扫墓,甘愿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清明节又快到了,电影情节也进入到现实生活中。在某著名电商网站上搜索“代客扫墓”,就有数十家网店提供这类业务。500元的服务价格包括“买花、烧香、车费、拍照等一条龙服务”,像“单人跪下叩头三个”的增值服务,需“每人增加一百元”。不过,虽然提供这种业务的网店不少,但多数店铺都显示“0笔交易”。“代客扫墓”遇冷恐怕说明人们还是觉得,扫墓这事儿还得自己来,花钱雇人不应该。

  与“代客扫墓”服务遇冷相对的,祭祀用品迎来销售高峰。记者在淘宝网搜索发现,今年祭祀用品推出不少新套装,从名称到物品都很“霸气”。有网店出售“冥府特级名酒套装”,内有“冥府茅台”、“冥府XO”等“名酒”,甚至还细心地准备了开瓶器和中西式酒杯。该套装在30天内售出357件,受到很多顾客好评。小编认为,祭奠故人本身应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家人到逝者坟前清扫一下杂草灰尘,献上几束鲜花或者花篮,摆几样逝者生前喜爱的菜肴果蔬,完全可以表达哀悼之意寄托哀思之情。

 

请人代扫墓遇冷 辱没清明文化太“坑爹”

  尽管这种代跪、代哭、代扫墓等丧葬服务很有“历史渊源”,从一些影视剧中也不难看出,他实际上是旧中国一些好逸恶劳又无经济来源者的一种“谋生”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人们忙于各种工作无暇顾及回乡扫墓祭奠,一些商家又把这一套明显带有“糊弄”意味的“代哭丧”、“代扫墓”搬上现代科技的网络作为一种“生意”来经营。但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这种毫无情感因素的“代理”,几年前一推出就遇到诸多吐槽,“生意”一直就不太景气,如今发展到时值清明依然“0笔交易”,其实,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一位北京的代客扫墓公司负责人:由于清明节将近,代客扫墓业务非常红火,由于服务项目不同,收费也会根据服务项目进行调整,比较受到客户喜爱的项目包括代客扫墓、代客献花及代客烧纸等,除了单项服务之外,还提供有不同标准“套餐”,目前订购量最大的普通套餐,收费在1000元左右。

  《齐鲁网》评论员朱永华:我们真的无法去谴责这样的“代理”商家,常言说有买就有卖,没有花钱代理扫墓的市场,也不会有人想起做这样的“生意”。实际上在某些农村,早就有“活着没人问、死了一大阵”的俗话,有些做子女的在父母亲人在世时,并没有尽到多少赡养义务,在父母亲人过世时,便拉开阵势,披麻戴孝嚎啕大哭摆出一副“大孝”的姿态,本山大叔在一部电视剧中,就扮演过替人“哭丧”的角色,也就是收钱替人当“孝子”。

  对于网络上如此“贴心”的服务,有消费者表示能够理解,同时也有消费者表示,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扫墓也是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而代客扫墓则感觉是流于形式,亲情岂容代?

  网友“一棵小草”:家人都不在了,忌日再不亲自来看看,还让人代扫墓,是对亲人的不尊重。

  网友“zheair”:去年我没回成家,让亲人代扫的,后来一直心存愧疚不舒服,一整年都过不好,今年我一定要从英国回来。

  社会学者安锋:清明节扫墓是怀念故人的一种方式,尽的是一种孝道,而代人扫墓把孝道由道德行为变为了商业行为,祭祀过程缺少了亲情感。“祭祀亲人最好还是能亲至墓前,实在不能亲至也可以找亲戚帮忙。陌生人代替扫墓,买家和卖家之间没有任何亲情,会存不信任等情况。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在小编看来,代人扫墓遇冷是不错的现象,尽管《私人定制》还调侃了这种现象一番。中国历来百善孝为先,有了清明节的小假期,谁不想自己亲自扫墓尽孝呢?

“奢侈”祭品套装闹清明 专家:祭祀须严肃

  祭祀用的冥币面额动辄上万早已不新鲜,为了“方便”携带,今年有店家推出“冥府证件套装”,内含房产卡、银联卡、身份证、存折、行驶证和驾驶证。为圆一个安居梦,还另行出售“冥房的房产土地使用证”,并有“家用电器套装”,一站式解决了“豪宅”需要的所有电器,从冰箱、空调、液晶电视、立体音响等大件儿,到电磁炉、电热水壶、消毒柜等厨具用品一应俱全。另外“祭祀用品交通工具套装”囊括了海陆空出行需求,不仅有跑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常规”座驾,还有公交车、高铁列车、小型私人飞机、快艇等“奢华”座驾。

  除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祭祀用品还紧跟时代潮流推出了“高档冥府产品苹果套装”,包含iPhone、iPad、32G内存卡和USB连接线。店家特意准备了塑料款电源插头,并提示“不太好烧,稍微熏黑点儿意思意思就行”。

  这些天价的“奢侈品”,作为祭祀用品出售却很便宜,一个含有飞机、游艇的交通“大礼包”只卖5元。有顾客评论称,“东西不错,就是邮费比货物还贵。”

  网友一: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希望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能享受到现代科技。

  网友二:心意最重要,其余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民俗专家、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祭祀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但随着社会发展,衍生出不少新“民俗”。如网络祭祀,结合互联网和纪念先人,是一个不错的新选择。但不要把送豪宅、豪车这种浮躁的商业情绪带到祭奠中。祭祀的本质是继承先辈的精神,让先人的精神能够长存。

  《齐鲁晚报》评论员:文明祭扫应该是大势所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继承传统是让我们后人承袭民族文化的精髓和血脉,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而绝非简单地沿袭形式,特别是一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陈规陋习,就应在移风易俗之列。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奢侈”祭品虽然看上去华丽,有失庄重,但归结起来都是商家利用百姓尽孝的思想,做的一场商业气息浓厚的炒作。试想,谁会不想给老人带去更“好”的更“高科技”的祭品呢?

清明节祭品赶潮流 黄白菊销量是平时四五倍

  新潮祭品频出 祭品价格稳定

  除了“金银纸”、“元宝”、香烛、仿造各国货币的大额冥币等祭祀最普通的品种之外,记者还看到了不少新潮祭品,如“祭祀拜祖冥府证件套装”,里面竟然包含“房产证”、“银联卡”、“居民身份证”、“行驶证”、“驾驶证”和“储蓄存折”。

  “时下都说办证难,这下好了,一次给过世的长辈备齐了。”市民郭先生看到这一套装,立刻给先人选了一份。

  祭品店老板芳姐:今年店里主推的是一套标注“最新一代高科技产品”的套装,里面包含了金、粉、白、黑四色iPhone、iPad和MacBook,店主还免费送“电池”、“移动充电器”等配件祭品套装。另外,印有“马上有金”的“金条”祭品今年也颇受市民青睐。今年总体祭品价格与往年基本持平。

  黄白菊销量是平时四五倍

  带一束鲜花“行清”是度清明节的习惯。临近清明,鲜花销售也迎来一段小高峰,在大南路花店街,不少花店已经将黄菊和白菊、百合、剑兰等应节鲜花摆放在店内显眼位置。

  尽管还没到清明,但花店也已提高了应节鲜花的价格,一支黄菊花卖到了3.5元,价格涨了近一倍。但仍吸引多位市民选择鲜花。

  顾客黄阿姨:菊花耐放,提前几天买好,明后天还会更贵。

  花店老板:按往年经验,黄菊、白菊、百合、白玫瑰、康乃馨、太阳花等素色花是清明节最受欢迎的花种。一周以来,黄白菊的销量是平时的四五倍,我们也已提前备足了货。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今年祭品价钱还是比较平稳的,虽说鲜花价钱有所波动,不过,哪个节日鲜花不上涨价钱呢?

纵览世界各地如何祭奠故人

  >>日本:扫墓通常全家出动 亲力亲为

  

  《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日本也有扫墓的习惯,但是日本没有清明节,人们在春分、秋分和8月的盂兰盆节去扫墓,之所以在春分和秋分去是因为这两天昼夜时间相同,被称为“彼岸之日”,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日本人认为故去的人还活在彼岸,在这个日子去扫墓可以和故去的人灵魂相聚,盂兰盆节是祭拜祖先的日子,因为会放假一周到两周的时间,人们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日本很多墓地就在城市里,在住宅附近,农村墓地一般在自家周围,去给亲人扫墓一家人会尽量一起去,为了让故去的先人看到家庭团结和睦,很多日本人的家里也有可以供奉亲人的小祭坛,想念亲人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问候拜祭了。

  

  >>印度:“排灯节”祭祀先辈 讲排场炫耀财富

  

  在印度实习的晓宇:每年印度最大的祭祀祖先的节日是排灯节,在这一天印度人通常在家里、办公室或自己开的店里,在最显赫的位置上挂着自己祖先的遗像,在印度有一种橘黄色的小花,叫万寿菊花,他们会用这个鲜花来装饰相框,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会在自己的家里点很多油灯,还有蜡烛,像我们中国一样,在召回自己祖先的亡灵为他们祈祷,盼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平安。虽然印度也有一些祭祀方面的商业行为,但是花钱找人代祭却十分少见。倒是有一些人借由祭祀的排场来炫耀自己的地位与财富。

  

  >>澳大利亚:一束鲜花足以寄托全部哀思

  

  《全球华语广播网》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我自己家所居住的区域离南半球最大的墓地非常近,平时开车路过的时候,这个墓园永远是冷冷清清的,从来没有见过一个集中的时间人潮汹涌,大家一起来扫墓,通常占人口比例最大的祖籍欧洲的澳大利亚人扫墓的时候,仅仅带一束花去而已,不会有什么其他的祭品。

  中国经济网小编有话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祭奠故人的方式,但“代人扫墓”还是很少见的,小编认为,祭奠故人不应该有那些噱头,只是去扫扫墓、献上鲜花,心意到就足以。

总结: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本应尊重历史和传统,但目前社会上的祭品有低俗化倾向。有些人借口为让亲人感受社会进步,显得牵强。清明时节的祭奠方式,更多应是情感和心理的表达,是高雅、庄重、神圣的。

清明将至 “代人扫墓业务”你会选择吗?

文明祭扫过清明

  又到一年清明时。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通过祭扫表达对亲人的哀思,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几年,随着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因为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清明节传统的祭扫活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在墓地燃香放炮,引发山火事故;有的搞祭品攀比,消耗了大量物力财力;有的借祭祖扫墓之名,大搞封建迷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据成都媒体报道,当地一个家庭的祭扫花费在300元;武汉媒体则表示:一家要500元。乌鲁木齐的家庭即使以每家100元的祭扫花费来计算,一个清明节全市也要花掉5000万元!按照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高达100多亿元。

  

  这些数据确实令人吃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古人对清明节的解释。如何把祭扫活动做得“清洁而明亮”,这些年全国各地都有不少行动。此次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发出的清明节期间文明祭祀的倡议中,就提到文明祭祀,通过献花、植树及社会集体公祭等方式祭祀;环保祭祀,摒弃焚烧纸钱、冥物等祭奠方式;节俭祭祀,倡导“简祭”、“薄祭”、“网祭”、“公祭”;安全祭祀,不在山头、林地、墓地烧纸焚香、燃放鞭炮等。内容具体而翔实,值得推广和提倡。

冬至扫墓少人知

  冬至以后,我国进入数九寒天,冬至祭扫的最初起源是为了给先人“送寒衣”。而清明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清明祭扫的最初起源是为了整理先人坟头的杂草。又有一说,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

  “清明扫墓啊,冬至扫墓谁说的?”当商报记者问起冬至是否扫墓时,22岁的小陈如此干脆的回答道,自己从来不知道冬至也是扫墓的时节。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冬至有祭扫的习俗。

  

  阿洁是某网络公司的职员,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万宁人,家乡有冬至扫墓的习俗,但是他们家只有在清明时才去祭拜已逝的亲人,“也许是考虑到冬至没有假期吧。”阿洁说,随着清明成为国定假日,万宁的一些地方祭扫习俗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很多人家原来冬至扫墓,现在也都跟风改到清明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个别地区,冬至扫墓也演变出一些其他的习俗,来自西安的一位网友告诉记者,在自己家乡清明是全家人都要去祭扫的,但是在冬至只有出嫁了的女子才能去。

  

  网友猛犸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清明和冬至都要扫墓,他的爷爷说,前半年去世的亲人祭扫时就会选在清明,后半年去世的亲人就选择在冬至祭扫。而网友Even认为,清明扫墓要给祖先“捎夏衣”怕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没有喜欢的衣服,冬至要“捎棉衣”,因为现在卖的衣服不保暖,怕祖先挨冻。

【更多精彩】欢迎添加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人:成琪  电话:010-83512266-8329

E-mail:chengqi@mail.ce.cn

责任编辑:张晓晔  电话:010-83512266-8590

传真:010-8354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