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平县开展“移风易俗新风尚,文明西平正能量”系列主题活动以来,文明如同润物无声的细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芦庙乡顺河村委,移风易俗的种子结出了累累硕果。
新事新办“零彩礼” “新人”幸福倡新风
去年,顺河村委吕文军、宋亚美夫妻,他们用“零彩礼”的方式开启新生活。
宋亚美的母亲沈翠英说:“做父母的心愿就是女儿女婿的家庭幸福,收彩礼钱会给他们的小家庭增加额外的压力”。女儿结婚商量时,男方下了聘礼,宋新建、沈翠英夫妇立即把钱给了女儿,让她带回去做家庭启动资金。另外还给女儿添置了好些家电和喜被。“我们原本就有不要彩礼的想法,但碍于脸面不好意思说,正好现在村里都倡导‘零彩礼’‘低彩礼',我们也积极响应号召,退还彩礼的举动也得到家人的支持, 女儿的婚事不是买卖,孩子幸福是我们最大的希望。”沈翠英自豪地说。
顺河村支部书记王巧荣介绍,这两年,村里在抵制“高价彩礼”上进行了摸索,制定了《婚俗改革倡导标准》,倡导婚嫁彩礼不得高于5万元,村党员干部本人或子女婚嫁彩礼不得高于3万元,本村公职人员本人或子女婚嫁彩礼不得高于2万元。倡导勤俭节约,禁止大操大办,婚丧嫁娶亲属随礼不超过100元,婚宴不超过15桌(每桌不超过600元)。“限高”倡导标准公布后,村红白理事会遵照标准指导村民执行,对仍然索要和收受高价彩礼的行为公开曝光,尤其是对索要高价彩礼盲目跟风攀比,闪婚闪离、早婚骗婚、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坚决按照村规民约有关规定打击处理。
宋新建、沈翠英夫妇以“零彩礼”嫁女儿,成为当地乡风文明的领跑者和大家学习的榜样,他们打破了农村彩礼攀比之风,让婚姻真正回归美好的本质,文明之花在当地悄然绽放。
“中国好人”赵铁锤 轮椅上的“活雷锋”
在顺河村,还有一个名字熠熠闪光---“中国好人”赵铁锤,51岁,中共党员,芦庙乡顺河村委田庄村村民。
20年前,一场意外让他成为了一个残疾人,下半生只能依靠轮椅代步。但他没有放弃自己,购买工具,自学修鞋技术,开始了辛苦但有意义的修鞋生涯。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残疾人和老年人修鞋一律免费。
十多年来,他跑遍了全县二十几个敬老院,还到舞阳县吴城乡和舞钢市武功乡敬老院为那里的孤寡老人免费修鞋。赵铁锤还是顺河村秸秆禁烧义务宣传员,组织队员为贫困户义务收小麦和免费犁地种地,3月“学雷锋月”到学校为小学生讲红色故事……
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得到帮助,他牵头组建了“西平贴心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慰问孤寡老人。三伏天冒着酷暑为芦庙乡敬老院送去西瓜给老人们解暑,中秋节、端午节,都能看到他的“贴心志愿服务队”为敬老院送鸡蛋水果等慰问品,“志愿红”和老人们一起其乐融融。
赵铁锤组建的“贴心志愿服务队”成员已发展到50余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这是爱心的凝聚,是文明的彰显。“轮椅上的活雷锋”像一束光,为陈规陋习凿开裂缝,让移风易俗的路越走越敞亮。
长寿之乡多勤勉 良善家风赓续传
顺河村,还有这样一个既普通又幸福的农村人家,家中已是五世同堂。出生于1922年的百岁老人赵圣贤,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智慧,展示了长寿的秘诀,也展示了一个农村普通人家勤善家风的薪火相传。
据老人的孙媳妇赵秋阳介绍,别看爷爷已过百岁,但还经常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太爷爷爱孩子,看到幺孙就两眼放光,而孙女见了太爷爷也特别有默契,从来不哭不闹。这一对整整相差一百岁的“一老一小”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五代人,三代婆媳没有红过脸,老人家两个孙儿都已成家并有了孩子,但一大家子还在一起生活,谁都不愿意分家。”说这话的是顺河村委会委员王修杰,他指了指前院的房子说,前面住的是老人的大孙子,后院是老小的,老人家的两个孙子都结婚另住了,还在一个锅里吃饭,这妯娌俩也处得像亲姐妹似的。
“俺嫂子张小玉在乡里教书,也经常给俺爷买好吃的送回来,我和俺嫂子从过门到现在都没红过脸,我们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大家庭。”赵秋阳说。
老人的二儿子赵铁成告诉记者,从前家庭困难,但是父母从不抱怨,将勤俭持家的美德融入家庭相处的细节中。特别是父亲,对每一粒粮食都爱到了极致,一件衣服能穿几十年,可是遇到谁家有困难,他都会慷慨相助。
提到老人家的乐善好施,王修杰娓娓道来。很多年前,赵圣贤的院子里有一口石磨,每到早上,邻居就会把黄豆或者豌豆用水泡后放在他家院子里。赵圣贤老人从村里挑来井水,然后把泡发的豆子用家里的石磨给他们磨成浆,中午时分,邻居们过来端浆,然后回去做粉浆面条。老人做这些事从来不收费,而且乐此不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赵圣贤老人的经历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富足的生活和优良的社会风气滋养了一方群众,行善积德,福禄自来;勤劳豁达,泽被后代。截至目前,在芦庙乡,像赵圣贤一样安享晚年的百岁老人还有8位。
2023年10月22日,西平县凭借环境优美、精神和美、食香酒美、生活康美被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称号。西平县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老龄工作,对高龄老人关怀备至,老人们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晚辈们侍候老人们殷勤周到,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
在芦庙乡,吕文军、宋亚美夫妻,赵铁锤,赵圣贤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助人为乐、勤勉豁达的高尚情操,是芦庙乡移风易俗的真实写照。走进村庄,到处可见移风易俗助推环境整治,从前的“脏乱差”,现在成了“齐洁美”;群众的精神生活“富”起来,和谐文明乡风“淳”起来。
崇德向善成风尚,文明花开别样红。芦庙乡将以“零彩礼”为切口,持续开展婚俗改革,并延伸至丧事简办、家风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各领域,推动移风易俗从“盆景”变“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文明活力。(冯占华 芦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