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人回忆艰苦年代里
父亲一根扁担挑起一家人的生计
(CFP)
■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通讯员 高斌娜
尽管父亲已经去世26年了,但82岁高龄的蔡笃辉每每想起父亲,总还有许多愧疚。其父蔡裕昌是一位农民,自12岁起便靠着一根扁担卖水果、卖蔬菜撑起了一家六口的生计;在艰难的年代里,村里邻居揭不开锅、生产队买不起种子甚至后来修小学缺钱,父亲总是一句话“先拿一点去”……如果说扁担压弯了父亲的脊背,那这简单的一句话,却又令父亲无比高大。
原本那根被辛劳磨得锃光发亮的扁担被蔡家人视为传家宝般收藏着,然而2009年,一次拆迁,扁担不知所终,为此蔡家人心痛不已。蔡笃辉后来每看到扁担便会想起辛劳一辈子的父亲,愧疚之情便涌上心头……
父亲:
您走了26年了,您在那边歇下了吗?可别再操劳了。
前些天,在街上遇见一位挑着蔬菜叫卖的老汉,这些年的思念和愧疚又涌上心头。您原来也有这么一根扁担,它在您的肩上磨得油光发亮,我们却不知道您的肩被磨成什么样。
1931年,那个最困难的年代,祖父早早过世了,缠脚的祖母不能劳作,一下手足无措。12岁的您似乎看懂了一切,丧事过后便立马“长大”,央求邻居大叔带您出去卖虾皮,赚钱贴补家用。
几年以后,您才舍得花钱,添置一根两头微微翘起的扁担,从此您用这根扁担担起了一家的生计。农忙时,您用它挑秧苗、肥料、稻谷等;农闲时,就到紫帽山果园收购水果,然后挑到晋江青阳的街道上售卖。秋初成熟的番石榴,必须当天采摘和出售,每年这段时间您都特别辛苦,凌晨三点多就要起床,匆匆吃过早餐就赶往果园采购,采购完回家狼吞虎咽地吃过点心,便急匆匆地挑到乡间售卖。水果生意拼的是时间和力气,炎热的天气里,您累得浑身大汗淋漓,经常不得不赤膊上阵。“后背像盐埕”,祖母总这样说您,因为汗淌了一遍又一遍,干了一遍又一遍,汗液中的盐分渗出,便变成您后背上的“盐埕”。每次听祖母这样讲时,我便十分难过,恨不得自己快点长大,为您分担。
冬季水果少了,您就贩卖面线。面线时节过去了,您又改种蔬菜,种了十几亩的菜园子。种菜的活,早晚要浇两次水。冬天的寒风像利刃一样,冻得您手脚到处皲裂,一动就出血。有一次我看您找来胶布,在皲裂处随意地贴上,便又拿上农具出门去了。我赶紧带上胶布,也跟在您后面,在菜地帮忙时,我时不时要看一下您的脚,生怕您又流血。但您像啥也没发生似的,仍像往常不知疲倦。蔬菜收成后,您又得起大早,用扁担挑到市场出售给菜贩子。有时卖不出去,还得挑着沿街叫卖。走的路多了,您的脚板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却还是舍不得买一双鞋。您穿的都是自己用稻草手工编织的草鞋,一年不知穿破多少双。
赚钱这么不容易,您自然是省吃俭用,不敢浪费一分钱。对有困难的乡邻您却十分慷慨。乡邻中有人生病没钱治了,您说:“先拿一点去。”青黄不接的季节,有人家里缺粮少米了,您说:“先拿一点去。”甚至后来村里要改寺庙为小学了,不识字的您想要孩子们都能读书,于是第一个站出来捐钱……
父亲,您一辈子操劳,用扁担挑起了我们一家子的生活;更用一句话,挑起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道理。或许在别人看来,您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但在我们看来,您是深明大义的明白人!
但是,父亲,我得跟您道歉,那根跟了您一辈子的扁担,丢了。我们实在愧对于您。只愿它的消逝,也意味着您终于卸下担子,在那边“歇息”了……
不孝子:蔡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