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清明祭扫:4万鲜花传达思念,文明新风尚悄然兴起
2025-04-04 09:11
春日的和风轻轻吹拂,梨花在绽放的季节中悄然开放,又是一年清明节。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重要节日,清明不仅是缅怀祖先的重要时刻,更承载着民族对逝者的追思和尊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意识到,以一种文明、安全和环保的方式来寄托哀思,是对先人最好的告慰,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了推动生态文明的祭扫方式,烟台市民政局积极倡导,推动移风易俗宣传,提倡网上祭扫、鲜花祭扫以及绿化植树等富有时代感的祭扫方式。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烟台市内的殡仪馆迎来了祭扫的高峰期。走在通往芝罘区殡仪馆的路上,鲜花摊位一字排开,手捧鲜花的人们络绎不绝。在这样的祭扫现场,焚烧纸钱的现象却逐渐减少。来自华东地区的鲜花商贩王师傅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这里做了十年生意,感受到市民对祭扫观念的明显转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鲜花来承载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这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环保。
芝罘区殡仪馆的工作人员表示,近期祭祀的市民均选择用鲜花等文明的方式来追思故人,整个祭扫现场井然有序,干净整洁,没有人随意丢弃祭扫垃圾。今年的清明节,殡仪馆继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让市民在祭扫时用鲜花替代纸钱,以确保每位市民都能够以文明的方式怀念至亲朋友。这项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鲜花祭扫成为了社会风尚的新趋势,很多市民都开始自备鲜花,文明祭扫已然成为了常态。为了进一步提高移风易俗的宣传效应,烟台市民政局组建了全市的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和农村,向市民发放宣传材料,大力推广网上祭扫、鲜花祭扫及绿化植树等新型环保祭扫方式。一年来,市民政局累计发放宣传材料超过12万份,鲜花数量更是达到了4万余枝,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新风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在快速发展的科技背景下,传统的缅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更新。对于身处他乡的游子而言,网络“云祭祀”成为了一种表达思念的途径。烟台市的各地纷纷建立网络祭扫平台,推广“互联网+”的线上祭奠服务,以满足大多数人多样化的追思方式。节前,市民郭女士在家书寄语墙上为亲人写下了可以穿越时空的告别语,表达深切祝愿。
在芝罘区桃花街小广场,由胜利路社区等组织的“倡导移风易俗,引领绿色缅怀”新活动现场,居民们纷纷书写对先人的缅怀,传递温情与希望,构建出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回龙山功德园的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清明节,将以这种家书为媒介,构建跨越山海的对话长廊,让思念扎根在心间。
除草园外,烟台的殡仪馆及公墓纷纷推出新型祭扫服务,不仅可以提供代客祭扫服务,还开通了线上祭奠的网络平台。福山区殡仪馆的微信服务号让市民能够简单快捷地线上祭奠亲人,甚至涉及代擦骨灰安放位置、敬献鲜花、代写祈愿卡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回龙山功德园也为逝者建立了云纪念馆,通过上传逝者生前点滴与家书寄语,使亲友间可以彼此留言,传递思念的火花。
在华茂社区的移风易俗活动上,市民们对线上祭扫服务表示认同:这种方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怀念更为生动与具体。清明祭扫不再仅仅是对去世者的哀悼,更是连接家族故事与心灵的桥梁。借此时机,市民曲承与儿子共同整理了祖父母的诗词,以此寄住对故去家人的怀念,弘扬家族文化与精神。
与此同时,烟台市每年都开展海葬公益活动, 今年已有410名市民报名参加,活动定于5月进行。烟台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5年启动海葬活动以来,共出动250余艘船只,接待逝者家属1.3万余人,为4235名逝者提供生态安葬服务,节约了大量土地资源。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海葬活动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鼓励更多市民选择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
在祭扫时,市民们深感“厚养薄葬”这一理念的重要性,芝罘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坚信,“在老人的健在之时,我们需给予他们陪伴与照顾,离世之后,则应遵循文明的丧事原则,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社会风俗的革新。”
清明节的祭拜活动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后辈教育的重要时刻。在回龙山功德园的诗歌朗诵会上,来自各界的市民一起向先烈们献上了他们心中的白菊,以此表达崇高的敬意。活动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启,为革命英烈们默哀,体现出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清明追思显得尤为重要,人们意识到,文明祭扫意味着更长远的发展与影响。
“在这个承载着沉重与温情的日子里,我们有责任引导社会向文明祭扫的方向发展。”市民政局的相关负责人强调,推动绿色低碳的文明祭扫新风尚,是每个人共同的使命。让我们一起,为每一份思念,选择更有意义的表达方式,传递我们的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