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举措绘就清明祭扫温情画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8 18:47

本报记者   安   娜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在春风拂柳的日子,清明节如期而至。今年,北京市民政部门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安全管理、推动移风易俗,全力做好清明祭扫服务保障,确保祭扫工作安全、有序、高效。连日来,记者深入北京多家殡葬服务机构,探访清明祭扫背后各机构强化保障措施、优化服务方式、提升人文关怀、推进绿色转型的温情故事。

关键词:文明

让思念与春天共生长

“亲爱的外公,我和妈妈来看您了,好想念您。”“爸爸,我们一切都好,怀念您的音容笑貌。”为缅怀骨灰海葬和自然葬逝者,4月2日,北京市民政局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办“春融同祭,生命长青”生态葬公祭活动。很多祭扫群众提前来到现场,在寄语卡片和追思墙上写下对亲人的思念。

在生态葬纪念广场上,高约18米的纪念碑巍峨矗立。上午10时整,公祭仪式正式开始。礼仪服务人员神情庄重,列队敬献花篮,全体人员肃立默哀。活动设置了诵读祭文、放飞平安鸽等环节。

“近年来,北京市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殡葬,持续深化生态安葬内涵,推动殡葬领域绿色转型。”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党委书记吴蓓介绍,骨灰海葬和自然葬逝者,或投入浩瀚大海的怀抱,或与大地山川融为一体,以质朴的方式回归自然,他们值得被铭记、被尊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为方便群众追思亲人,长青生命纪念园在园区内设置了10块电子屏,群众可自行选择电子墓碑的样式,填写寄语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思念。市民张女士把参加公祭活动的过程用手机录制下来,发给了没能到现场的亲属。“2020年,我们遵从父亲遗愿,选择了以海撒的方式为他落葬。这几年,我每年都来参加公祭活动。庄严的仪式及丰富的悼念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张女士说。

“我们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我们的国家是生长英雄的国家……”4月1日,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红色诗词朗诵活动,少先队员、党员干部及祭扫群众等以诗词朗诵的形式,重温红色经典。苍松翠柏下,洪亮有力的诵读声久久回荡。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在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孔栋林告诉记者,该公墓今年相继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联合祭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图文展览、“我为英烈来站岗”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等系列活动,还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参观学习路线,让红色文化发挥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今年33岁的常婷婷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红色讲解员。“对于大中小学生,我会带领他们为革命先烈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给他们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我会带领他们走进党员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内容进行讲解。”常婷婷介绍。

关键词:新风

弘扬殡葬文明新风尚

青砖蓝瓦、古树亭廊,树枝上的铜铃不时摇晃着发出清脆响声……近日,在北京市东郊殡仪馆内,主题为“敬贤思亲 移风易俗”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隆重举办。社会公众通过近距离观摩,实地了解该馆在公益惠民、服务项目、科技赋能、环境提升等方面的新举措,增进对殡葬工作的了解。

记者在一间告别厅内看到,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和逼真的光影特效,工作人员将“逝者”遗体从连接门缓缓推入火化车间,实现了“告别+火化”一体化服务。

在东郊殡仪馆,像这样融入“科技+”元素的服务举措还有很多。业务大厅内,双向交互界面让逝者家属更直观地了解服务内容、项目、价格;殡仪车辆上配备的跟踪系统、行道系统等,可以及时准确地展现行驶路线和进程……

“近年来,我们精心打造智能管理服务平台,着重突出从‘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变,努力让逝者家属办理丧事更省心、更便捷。”东郊殡仪馆新闻发言人修殿有介绍。

3月28日,在位于石景山区的老山骨灰堂,八宝山殡仪馆2025公众开放日如期举行。“清明四野飘香,细雨微风送凉……”伴随着题为《清明春景寄情长》祭文的诵读,社会公众在追思厅内体验了水溶祭祀仪式。大家在水溶纸上书写寄语,再将其缓缓放入水池内,在钟磬声中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现场,还有一场主题为“菁菁清风起 春暖愈心安”的心理疗愈活动。“如果以‘道谢、道歉、道爱、道别’为关键词,您想对亲人说什么?”“请您算算,如果用80岁减去现在的年龄,总共还有多少天?”心理疗愈室内,心理咨询师以互动形式引导大家释放内心情感,以更健康的心态面对生命。

据八宝山殡仪馆新闻发言人代雷介绍,2016年以来,该馆已举办九届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详细了解全流程殡仪服务项目,倡导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理念。“今年,我们还开展了殡仪服务宣传进社区、进机关单位等‘五进’活动,就殡葬相关政策、治丧办理流程等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殡葬行业的认知度。”

关键词:温暖

用守护书写服务的温度

4月4日是清明假期第一天。6时许,在位于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内,工作人员早早为祭扫服务保障做好准备。

走进万安公墓大门,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左右两侧的便民服务区。右侧,整齐停放着近百辆便民推车,里面装着扫帚、水桶、毛巾,方便群众免费取用;左侧,是一字排开的综合服务岗,不仅摆放着糕点、描字笔、饮用水等便民物品,还有多名工作人员值守,随时准备开展祭扫引导和咨询解答服务。

万安公墓新闻发言人李海生告诉记者,为方便群众祭扫,公墓今年推出了24项便民举措。为到墓区祭扫的群众免费提供祭扫工具及鲜花等,为到骨灰墙廊亭祭扫的群众免费提供小花篮、挂钩等,为到骨灰堂祭扫的群众免费提供小盆花、坐垫、桌垫……一项项细致入微的服务,涵盖了祭扫流程的方方面面。耄耋之年的周先生,刚走进公墓就受到热情接待——推轮椅、倒热水、做指引……老人用一声声“谢谢”表达感激。“工作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予我安慰和关怀。”周先生说。

在距离万安公墓约5公里的金山陵园,工作人员也在为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忙碌着。

金山陵园位于西山森林公园附近,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山地陵园。因墓区依山而建,山势高、坡度陡,这里的祭扫服务保障难度大、任务重。

据金山陵园主任张晓军介绍,陵园设置了免费摆渡车,免费提供拐杖等便民物品,并协调卫健部门为群众提供120急救服务。

记者在墓区入口看到,一名群众因在京外工作,许久没来祭扫亲人,忘记了墓穴的具体位置。他报出逝者姓名后,工作人员快速在系统内查到了相关信息,并做好指引服务。“这里的墓区面积较大,分为5个大区、多个小区,每个区域都有工作人员和巡查人员值守。他们一方面负责安全巡查,另一方面负责祭扫群众的指引工作和服务保障。”张晓军告诉记者,在金山陵园,所有工作人员有一个共识,就是“遇到有困难的群众要第一时间上前提供帮助”。

中午时分,一位老人神情疲惫地走进墓区,工作人员赵庆虎赶忙上前搀扶。经询问得知,老人今年81岁,因住得较远,路上花费了几个小时时间。赵庆虎一手搀扶老人,一手帮忙拿水桶、描字笔、鲜花等。祭扫的上山路,两人走走歇歇,用了近20分钟。老人握着赵庆虎的手,不住地道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赵庆虎说。

星霜荏苒,岁月更迭。北京市各殡葬服务机构以实干践行初心、以坚守诠释初心的庄严承诺始终如一,殡葬服务一线爱岗敬业的动人故事一直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