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告别化作生命与文明的又一次深情相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16 21:23

本报记者  周冉冉

清明时节,齐鲁大地的殡葬改革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写着传统丧葬文化的篇章。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省近年来紧扣“殡葬为民、公益惠民”主线,打出殡葬改革组合拳,从“身后事”一次办的智慧服务到“碧海丹心”的海葬实践,从公益性公墓的生态转型到生命教育的全民普及,勾勒出一幅现代殡葬服务的新图景。

智慧赋能:让“身后事”成为省心事

“亲人去世,本身就心力交瘁,‘身后事’集成办理减轻了在多个部门间来回奔波的烦恼,省心高效。”不久前,日照市民张女士在政务服务中心提交了父亲的“身后事”申请,户口注销、驾驶证注销、丧葬补助金申领等涉及多个部门的10多个事项一次办结。

这得益于日照市创新推行的“身后事”改革“四个一”机制——一张电子证照打通数据壁垒、一张申请表单整合42件身后事项、一次事项联办替代多部门跑腿、一次主动申报实现一次办结。

日照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牟耀文介绍,过去群众办理“身后事”,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一套流程走完需要跑10次,提交41份材料,办理周期长、时间跨度大。特别是群众需持纸质版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还存在易丢失、难补办等弊端。现在系统升级身后“一件事”集成办后,实现42项“身后事”线上联办,群众需要提交的材料减少33份,办理时间压缩70%。同时还实现了电子证照即时推送、待遇申领一表联办、个人证照实时注销、补贴待遇及时办理。

今年以来,日照市累计业务办理量3.5万件,日均业务办理量350余件次。原本需要多次奔波的“伤心事”“麻烦事”变成一次办成的“省心事”。

日照实践是山东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缩影。省民政厅牵头启动全省身后“一件事”集成办,并纳入2025年度山东省20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依托“爱山东”政务平台,整合注销类、发放类、停发类等政务服务事项,计划联办11个部门39个事项,首批已实现11个事项集成办,将于今年6月全面上线运行。

在全面推进高效办理过程中,智慧赋能发挥着重要作用。3月25日,青岛市统一逝者信息库正式上线运行,全面整合卫健、公安、民政3个部门的死亡医学证明、死因分析、户籍销户、火化信息4大类数据,累计汇聚原始数据239万余条,打破了部门间数据壁垒,实现了全市逝者信息“一库统管、协同高效”。统一逝者信息库正式上线运行后,通过比对,能实现“死亡即销户”,提升跨部门办理质效,为身后“一件事”改革提供核心数据支撑。

绿色转型:让生态葬成为时代选择

3月28日,在青岛市殡仪馆,一场庄重的海葬仪式正在举行。家属手捧鲜花与可降解骨灰坛,一起点亮“生命之树”纪念灯,共同宣读追思祭文。行车至八大峡码头,乘船缓缓前行,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家属们将亲人的骨灰缓缓沉入大海,伴随着鲜花与思念,做最后的告别。

“父亲从小在海边长大,对大海有情怀、有眷恋。”市民孙女士在送别父亲后坦言,“这样的海葬充满了仪式感,实现了父亲生前的遗愿,也让我们做儿女的获得了慰藉。”

近年来,青岛市每年为近2500位逝者进行海葬,同时与陕西西安、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多个城市建立海葬服务长期合作关系。截至目前,青岛市开展海葬活动已有34年的历史,累计完成3.3万例骨灰海撒,节约土地150余亩。此外,青岛还探索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的陆地生态葬形式,共陆地生态安葬2061位逝者。

“让父亲安眠在蜀桧树下,看着四季花开,听着鸟语虫鸣,这或许是他最满意的归宿。”清明节前夕,在威海市公墓事务服务中心每月举办的免费集体树葬仪式上,市民李女士轻抚树干上的纪念丝带,眼中既有不舍更有释然。

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威海市共有5000余名逝者通过树葬、海葬、草坪葬、不保留骨灰集体自然葬等生态安葬的方式,实现了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发展绿色殡葬过程中,威海市加强绿色生态陵园建设,将市级公墓升级为人文纪念园,建设拥有1.8万格位的高标准骨灰堂,以及可安葬6400例骨灰的树葬区,设施集生命教育、生态景观、文化纪念等功能于一体,使祭奠过程成为感知生命意义的教育之旅。

据了解,2019年,山东省民政厅出台《关于倡导移风易俗推动绿色殡葬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县级示范性绿色殡葬设施,每个乡镇至少建成2—3处绿色殡葬设施。2024年,全省建立100个“逝有所葬、迁有所去”生态安葬试点项目,鼓励群众选择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政策引导:让移风易俗成为自觉行动

在肥城市安驾庄镇围子村,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地旁,立着醒目的公墓标识。原来,这是村里为推动生态安葬、移风易俗,建设的深埋还耕模式村级公墓。在保持土地为耕地不变的前提下,深挖墓穴,墓穴盖板到地表距离60厘米,不影响农业生产作业,共建有墓穴双穴198个。“目前,泰安市推广深埋还耕、深埋造林、树葬公益林、骨灰堂、地堰葬、卧碑6种节地生态安葬模式,群众可自主选择建设模式,通过林地、草地和墓地的复合利用,有效解决了公墓建设用地难的问题。”泰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李培国说。

在“逝殡葬祭”多环节,移风易俗之风深入人心。“以前村里办白事,所有的客人都要到场,有的酒席上12—14个菜,一般都摆三四十桌,一场白事至少要两三万元。”安驾庄镇张家埠村村民表示。“现在我们村办理白事都是‘一人一碗菜’,菜品很简单,一般是普通的肉和菜炖一炖,一碗10多元,提倡不用烟酒。”张家埠村党支部书记张敬说。

针对丧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安驾庄镇制定十条“硬核”标准,形成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移风易俗工作的意见》,倡导丧葬用餐“一碗菜”。一场改革下来,当地不少村民办丧事花费普遍从两三万元缩减到两三千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

在惠民政策层面,山东围绕精简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优化提升服务等重点方面,联合发改、财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减项降费优服务”行动,截至目前,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取消收费项目503个,降低收费项目700个,简化手续(环节)48个,提供便民服务项目242个、免费用品项目429个。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山东省每年将1.3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建设,让“逝有所安”成为普惠性民生保障。

文化浸润:让民生实事彰显文明温度

“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残酷,你现在就乘坐在这架即将坠毁的飞机上,在这生命最后的3分钟里,你最想念的是谁?最想写下什么话?”在00后生命教育讲师王资平平缓的声音引导下,“若是别离”体验式生命教育小组的体验者们在遗嘱分享环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3月19日,济南市殡仪馆开展以“若是别离”体验式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殡仪馆开放日活动,由体验者们分别扮演已去世人员、处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人员、逝者家属等,体验殡葬服务,感受生命的价值。

多年来,济南市殡仪馆以“若是别离”生命教育活动为起点,持续深耕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生死观,启发公众展开“向死而生”的生命思考,进而正确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尊重和珍爱生命。

山东的殡葬改革工作,始终以文化为纽带。博兴吕剧《美丽乡村移风易俗说唱》、小品《红白公事》,以戏剧形式创作丧俗改革作品,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推出农村殡葬改革题材电影《樱桃崮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构传统殡葬习俗。全省5.4万个农村红白理事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通过制定红白事指导标准、组建志愿服务队,将“丧事简办”纳入村规民约。青岛、烟台、潍坊等市治丧办丧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至1天,群众治丧办丧负担明显减轻。

当殡葬新风吹遍齐鲁大地,从黄海之滨的海葬船队到泰山脚下的生态墓园,从数字赋能的智慧政务到浸润人心的文化实践,山东殡葬改革的每一步都紧扣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这里,告别不是终点,而是生命与文明的又一次深情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