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地域离奇事》第47章:参加葬礼去访友 中途停顿洗霉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28 10:39

《神秘地域离奇事》第47章:参加葬礼去访友 中途停顿洗霉气

2025-04-25 22:18

发布于:湖南省

尚明文小说连载之四十七

老冬的初中同学群,长久以来都如同一潭死水,鲜有波澜。可今日,却突然热闹非凡,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仿佛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这一切的热闹,皆源于班头儿在群里发的一则“讣告”。讣告内容简洁而沉重:疤二的父亲,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葬礼定于某月某日晚举行,班头儿诚挚地希望有空的同学,能一同前往,送老人家最后一程。

在这个人情愈发淡薄的时代,并非每一条“红白喜事”的消息,都能引发众人的关注与热情回应。相反,很多时候,那些层出不穷的“乔迁宴”“升学宴”“满月酒”,如同无形的枷锁,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更有甚者,一些离谱的“寿宴”也应运而生。逢十办寿宴,如“60大寿”“70大寿”“80大寿”,倒还能让人勉强接受,可有些人家,竟连逢“369”“147”都要大操大办,理由竟是“男怕三六九,女怕一四七”。三岁小孩都明白,这不过是打着为父母渡劫的幌子,行敛财之实罢了。这种宴请,去吧,实在觉得毫无意义;不去吧,又仿佛欠了别人一份人情,下次见面,双方都难免觉得尴尬别扭。

然而,这次疤二父亲去世的消息,却成了个例外。同学们纷纷在群里发出整齐划一的安慰话语:“老人家一路走好!老同学保重身体!”不少同学还在群里相约,大家已经许久未曾见面,这次正好借着葬礼的机会,一起去现场陪陪“疤二”老同学。

疤二本姓覃,只因后脑壳上有一条长长的刀疤,再加上在家中排行老二,且性格乐观豁达,开得起玩笑,无论别人怎么称呼他,他都毫不在意。于是,“疤二”这个称呼,便渐渐在周围的人群中传开了。

疤二在这帮初中同学里,可是出了名的仗义。那时候,班上同学若是在外面被社会上的人欺负了,疤二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替人出头打架。他脑壳上的那道疤,便是如此来的。据说,当时刀口极深,足足缝了十八针,鲜血染红了衣衫,他也差点因此丢了性命。可他似乎从不长记性,只要有人求助,他依旧会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除了仗义,疤二的“疏财”也是远近闻名。那时,同学们大多来自农村,父母都靠务农为生,家境贫寒。每个星期,大多数同学只有5块钱的“伙食费”,而疤二家境相对较好,父母在镇上做些小生意,他每周能有20块左右的零花钱。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骄纵自满、炫耀财富。相反,若是有同学不小心把钱弄丢了,或者伙食费没带够,他总是能帮一把就尽量帮一把。班上的很多同学,或多或少都受过他的“及时雨”救助,正因如此,他的人缘特别好。

这次疤二家有事,留在本县的同学,都愿意前往现场,为他捧场。这无疑与他平日里的为人处世密不可分。

老冬便是此次亲临现场的同学之一。大家在现场聚齐后,依照传统习俗,燃放鞭炮,进香行礼,叩拜作揖。他们静静地听着旁人讲述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轻声安慰着家属要保重身体。完成这一系列“常规动作”后,大家便围坐在一起,回忆着同学往日的趣事,畅谈着同学间的深厚情谊。

聊着聊着,不知是谁突然提议:“同学们难得聚到一起,等下吃完饭,大家回去的时候,不妨顺路去看看另一个同学——阿义。”这一提议,瞬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同学们都清楚,阿义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因病去世,紧接着母亲改嫁到遥远的地方,母子二人几年都难得见上一面,对他而言,这和失去双亲并无太大差别。幸亏有爷爷奶奶疼爱他,他才得以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慢慢长大。

阿义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在同学们的记忆中,每天早上,第一个到教室的人总是他;每天晚上,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人也必定是他。他仿佛不知疲倦,一心扑在学习上。

阿义还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当同学们问他为何如此拼命读书时,他总是认真地说:“如果没有爷爷奶奶,我这条小命恐怕早就没了。我想快点长大,早点出去工作,让爷爷奶奶跟着我,也享几年清福!”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他的勤奋和感恩而对他手下留情。初中毕业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保住性命,他的一条腿不得不从大腿根部锯掉。从此,阿义的人生,如同坠入了无尽的深渊,跌落到了谷底。幸亏当地政府将他们一家列为低保户,一家人靠着微薄的低保金,相互扶持着,艰难地生活着。

这些年来,同学们虽然也都混得并不怎么样,但比起阿义来,还是要好上许多。至少,大家的四肢都是健全的。因此,对于阿义的悲惨遭遇,同学们都心怀同情,都想或多或少地帮他一把。这一点,大家都没有任何异议。但在如何帮的问题上,临行前,却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派同学认为:“大家直接去阿义家,看看他和他的爷爷奶奶。每个人尽自己所能,或多或少直接送点钱,表达一下同学们的心意。他缺什么,就让他自己去买。”

另一派同学则坚决反对:“这边刚参加完葬礼,等下又直接去看望运气这么背的同学,这明显不合适。农村很多人都信这个,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当面可能不会说什么,但背后说不定会骂娘呢。”

前面那派同学很不服气,反驳道:“那怎么能这么说呢?参加葬礼怎么了?难道参加葬礼就会霉运上身,邪气附体了?这分明就是‘人穷怪屋场,马瘦怪毛长’的逻辑!”

后面那派同学也不甘示弱,提高音量说道:“说你们不懂吧,你们还不服气。很多人参加完别人的丧事之后,都不会直接回家,而是要先去寺庙或者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走一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很多讲究的人,参加完葬礼后,在进家门之前,还要把身上的衣服脱掉,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很多懂行的人,参加完葬礼后,是绝对不会直接去别人家串门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这一连串的质问,让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也许是情绪过于激动,也许是声音过大,虽然他们离主家的灵堂有点远,但还是吸引了几个村里帮忙的老人过来围观。

几个机灵的同学见状,担心同学们的观点之争会引来村里人的笑话,赶忙给围观的几个老人又是让座,又是敬烟,态度十分谦和地请教:“老人家,我们年轻,有很多事都不懂,想向你们请教一下,你们看行不行?”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好为人师本就是人的天性。几个村里的老人,受到如此礼遇后,其中一个老人连忙客气地摆手:“莫讲请教咯,我们这些老家伙有老家伙的长处,你们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优点。有什么问题,你们提出来,我们几个老家伙可以帮忙参考参考,应该没问题。”

老人说完,笑着转过头,看了看身边的几个伙伴,几个老伙计也先后应和着:“讲到的”“那是”“确是”。

一个机灵的同学抓住时机,赶忙问道:“老人家,我们几个同学,参加完疤二同学父亲的葬礼后,等下想去隔壁村看望下另一个同学,您们看妥不妥当?”

“这个嘛……主要看以下几点……”那个发话的老人一边抽烟,一边思考着如何组织语言。

在大家期盼的眼神下,几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帮衬着,终于断断续续地憋出了两个观点。

第一,很多地方确实有这样的讲究,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里,参加葬礼后,是不能直接回家或者顺路看望朋友的。最好是先去寺庙或者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走一走,特别是不能去探望老人和身体状态比较弱的人。他们认为,参加葬礼可能会带来一些晦气,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好的状况,比如发高烧、拉肚子、小孩哭闹、做噩梦、鬼压身,甚至可能出现失窃或者不平安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正在走背运的人,本来就诸事不顺,烦恼缠身,这样一来,情况可能会更加糟糕。当然,如果没有出现这些情况,那是最好的,但万一出现了,到时候就真的说不清楚了。

第二,这还得看双方信不信。这世上,很多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你们信,那就老老实实地按照老辈人说的做。如果硬是不信,那就百无禁忌,参加完葬礼就去看朋友,难道还真会有鬼叫不成?那也未必,哈哈哈……

听完村里老人的讲述,为了慎重起见,最后大家决定:取消这次顺路看望阿义的想法。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单独向阿义转发微信红包,以同学间的友情名义进行支援。等错开这样的时间节点,今后有时间再专程去看望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