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华宰相村,2千年出59位宰相,七品以上官员3000多人,靠1条祖训
2025-05-26 16:59
发布于:江西省
2022年的高考在6月7号这一天正式开始了,又有一拨高中生要通过这场考试,来赢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
大家都说,高考是每年最公正的人才挑选方法,而中国用类似这种通过固定时间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咱们说的考试叫高考,但搁古代那会儿,它就叫科举。
中国有个村子,两千多年来,出了三千多位七品及以上的大官。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面做到宰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位的,竟然有59个人,所以大家都叫它中华宰相村。
这村子到底有啥特别,为啥能一直给国家培养那么多人才,而且这种情况还持续了整整2000年呢?
【中华宰相村在哪里】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特别有名望的大家族,传承了好久好久,都超过了一千年。一个是山东曲阜的孔家,另一个是邹城的孟家。正因为这样,大家常常把山东叫做孔孟的故乡。
除了孔子和孟子之外,近代以来,浙江的钱家也挺有名的。
不过,说到裴氏宗祠的坐落地,山西运城闻喜县的裴柏村,那可是裴家的老祖宗发源地,干脆就被叫做宰相村了,这事儿在中国历史上可就这么一个。
那这个村子到底是咋形成的呢?
这事儿得从商周那会儿说起,秦国老祖宗秦非子的一个后人,被安排去管解邑这个地方。
原本“邑”字上面是“非”下面才是“邑”,但他把下面的“邑”去掉了,换成了“衣”字底,就这样把姓氏改成了裴,后来他们家就被叫做闻喜裴家。
裴家的人在山西运城闻喜这块地方安家落户,一代代传下来,都已经好几千年了。
尽管有些人从闻喜搬走了,但现在姓裴的人,要是想找祖宗根源,那都得追溯到裴柏村。
因此就有了“世间裴姓无二家”和“天下裴氏皆源自裴柏”的说法。
裴柏村之所以能吸引世人的目光,原因在于这个村子孕育了大量历史名人。不说别的,光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宰相就有59位,将军也是59位,更别提在正史上留名的人物,足足有600多位呢。
裴家的姑娘们,跟一般家族的女孩儿可不一样。裴家在历史上那是出了大名堂的,一共有三位皇后,四位太子妃,还有两位王妃都是从裴家走出去的。
从这事儿能看出,裴家对闺女的培养也是下了大功夫的,让她们能得到更多的敬重。
裴家后人既聪明又有本事,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品德和才能都出众。就像西晋那会儿有名的地图制作高手裴秀,还有南宋的史学家裴松之,他们俩都是裴柏村这一大家子出来的。
裴柏村被称为宰相村,那真的是当之无愧。这个地方,能出那么多位高权重的大官,真的不是浪得虚名。你看看,历史上有那么多宰相都是从这儿走出来的,这能不让人佩服吗?所以说,裴柏村被称为宰相村,那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裴柏村能取得这般了不起的成就,自然引起了国家的高度。众多学者纷纷出力,提供了大堆的文献资料,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闻喜裴氏家族为何能如此成功。
现在,这个被叫做中国宰相村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个旅游打卡地。你要是去那儿玩,说不定能碰上正在找寻祖先足迹的裴家人呢。
有媒体人到宰相村进行探访时,巧遇了一家三口,他们是姓裴的,从四川远道而来。这家的姑娘打算前往德国深造,所以特地到宰相村来,想亲眼看看并学习那里的家风家训。
女孩讲,她想带着裴家的家教小本子去德国,随身带着它,好提醒自己得用功读书,争取早点完成学业回国。
裴家族人建民说,到了每年的三月初三祭祖那天,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将近一千名裴家后代回来参加。
算上清明节这些时候,裴柏村每年能迎来差不多一万名裴家后人,他们来这里逛逛看看,祭拜老祖宗。
裴家人看来,宰相村这名字,说白了就是给他们的一份肯定和光荣,跟钱财地位没啥大关系。
到裴柏村之前,我们心里琢磨,这个千年大家族,出了3000多位七品以上的官员,想必跟那些历史上有名的大家族差不多,应该遍地都是豪华大院,到处都是深宅大院,红墙高高围起。
不过,记者亲眼见到的,却是个简简单单的村子,村民们都特别热心肠。
裴家祠堂算是那儿唯一一个显得有点气派的地方,说白了就是“没几间屋子,也没多少地儿”。
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裴家的家规教导。
【千年望族的家训影响多大】
家规是不少大家族能够代代相传、历经千年而不衰的重要根基。
不过说实话,中国很多家族的家训,真正被后代认真去做的其实没几个。说好的那些优秀家训内容,大家往往没好好照着做,反倒是那些不好的、害人的部分,被执行得那叫一个彻底。
这也是为啥好长时间以来,大家一听到家训啊、宗祠啥的,就立马想到那是封建的坏东西。
甚至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干脆把宗祠看作是封建压迫的象征。
不过闻喜裴氏却是个例外,说白了,裴柏村之所以能让裴家族人在家国大事上有所成就,全靠他们重视宗祠规矩和裴家的家训。
裴家的家规总共有十二条,简单来说就是:第一条,要尊敬祖宗;第二条,得孝顺爸妈;第三条,跟兄弟姐妹得处好关系;第四条,家族里要和和气气;第五条,跟邻居也得和睦相处;第六条,做人得老实厚道;第七条,在家得勤俭节约;第八条,得好好教育子孙;第九条,得多读书,明白事理;第十条,亲朋好友间得真诚相待;第十一条,说话得小心谨慎;第十二条,得讲公共道德。
这十二条家规,每一条都详细列出了要做的事儿,说白了就是教咱们怎么做人、管家、治国、安天下。
家规里头的第八条,讲的是要好好管教孩子:家庭里的教育,那是给人打基础的。得好好教导,这样孩子的性格才不会走偏。得教他们诚实守信,还要广泛地去爱别人,得尊重道义,敬重老师。要是能把一本好书传给后代,那金银财宝都比不上。
最后那句话“别看重金银财宝”的意思,就是说别把金银珠宝这些玩意儿看得太重。
裴柏村尽管有着好几千年的历史,但整个村子看起来还是那么不起眼,特别朴实无华。
换句话说,裴家的人并不一门心思钻在钱眼里,想成为当地首富,但他们非常看重家庭和国家,这其中有一部分缘由,是因为他们严格遵循了家族的传统教导。
裴家人对勤俭节约的生活准则,还有不看重钱财的态度,到底执行得有多彻底呢?
在历史的长河里,裴家有好几位高官,他们因为节俭出了名,留下了不少好故事,还被史书记了下来。这些故事啊,从吃饭、办丧事到结婚,啥方面都有。就拿吃饭来说吧,裴家的这些高官们,吃的都不咋奢华,讲究的是实惠。办丧事时,他们也反对铺张浪费,追求的是简朴庄重。就连结婚这样的大事,他们也主张简约,不搞排场。所以说,裴家的这些高官们,真的是节俭的典范,他们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颂着。
(1)说到吃的方面:得聊聊咱们的饮食习惯。吃的啥、怎么吃,这些都挺关键的。像蔬菜、水果这些,得多吃,它们对身体好,能帮忙防病。还有那些油炸的、太甜的东西,尽量少吃,吃多了对身体可没好处。每天三餐得按时吃,别饿一顿饱一顿的,这样对胃不好。另外,吃饭得慢慢嚼,别狼吞虎咽的,这样有助于消化。总的来说,吃得健康点,身体就会更棒!
裴家有个叫裴侠的,做到了公卿的大官。他在河北当郡守那会儿,特别讲规矩,一直保持着清廉正直的样子。平时就吃些简单的饭菜,穿的衣服也很普通,不吃上好的肉,也不喝好酒,家里也没雇多少仆人帮忙。
后人这样评价他:“他生活简朴,待百姓像亲人一样,平时就吃些椒盐菜。”也有人赞他:“裴公品德高尚,是世人的楷模。”
(2)说说丧葬这事儿:丧葬,就是人去世之后的一系列安排。每个地方可能都有些不同的习俗,但大体上都是为了让逝者安息,也让活着的人心里好受点。一般来说,家里有人过世了,得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然后就得准备后事了,比如找个合适的地方办葬礼,还得准备棺材、寿衣这些。有的地方还会请道士或者和尚来做法事,超度逝者的灵魂。葬礼上,大家会聚在一起,缅怀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表达哀思。逝者的家人也会很伤心,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安慰。等葬礼结束了,逝者就会被安葬在墓地里,家人以后还能去扫墓,缅怀逝者。丧葬这事儿,虽然让人难过,但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更加懂得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
不管是古代的大佬还是现在有权有势的人,只要手里有点料,地位不低,都会想着把坟墓修得气派点,以此来显示自己活着时的威风,指望死后也能享福。
因此,丧葬的排场一度变得非常奢侈,特别是在魏晋那会儿,大家都讲究大办丧事。
那时候,裴潜虽然是高高在上的宰相,但他做的事却跟大家都不一样。
他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吩咐,希望他们给自己办个简单的葬礼。他写道:“我死后,墓里放一个棺材,几件陶器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准备。”
(3)说说婚礼这事儿:婚礼,就是两个人决定要一起走完下半辈子的那个大日子。它不仅仅是个仪式,更是两个家庭、两个人情感的交汇点。在婚礼上,大家会穿上漂亮的礼服,戴上精致的配饰,男士帅气,女士美丽,仿佛整个世界都因他们而闪耀。接着,就是一系列的仪式环节,什么交换戒指啊,宣誓啊,这些都是为了让这对新人更加坚定地走在一起。婚礼上还会有亲朋好友的祝福,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分享着这对新人的喜悦。有时候,还会有一些有趣的小游戏,让整个氛围更加欢乐。总的来说,婚礼就是一场庆祝爱情、见证幸福的盛会。它让两个人在众人的祝福下,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唐朝时候有个叫裴坦的宰相,他特别注重保持家里的清廉节俭传统。
他瞅见杨收女儿的嫁妆排场大得离谱,顿时火冒三丈,直截了当地讲:“你们如此挥霍无度,简直是要把咱家的规矩都给搅乱了。”
(4)说到钱财物品方面:得聊聊怎么管理好自己的钱和东西。财务上,得有个规划,知道钱都花哪儿了,也得攒点应急钱。买东西时,得想想是不是真需要,别瞎买。重要的东西,像身份证、银行卡这些,得放好,别弄丢了,不然可麻烦了。还有啊,借给别人钱或东西时,得小心,得确保能要回来。总的来说,钱财物品这些,得用心对待,别不当回事儿。
《裴佗的故事》在《魏书》里头有提,说他这人特别看重道义,不把钱财当回事。因此啊,他把自己挣来的工资,都拿去帮衬那些穷苦人家了。
他从不购置房产,住的房子也就那么小,边长也就三十步左右,连一亩田地都没有。
尽管职位挺高,但夏天他不搞排场不打伞,冬天也不讲究穿皮草大衣。
反正裴家的人,就算当了大官,像公卿那样的,大多数也都过得挺朴实,不咋看重物质享受。
因此,他们的房子都挺简单,裴柏村的房子看起来普通也就不足为奇了。
裴家人由于家族学问深厚,加上代代相传的家规教导,对物质享受看得很淡。他们更把心思放在提升精神世界上头。
他们秉持着节约的原则,喜欢简单朴素的生活态度,所以才能做到当官时不接受贿赂,即使身处高位也能守住自己的清正廉洁。
这才有了这个庞大却不浮夸,历经千年依然声名显赫的大家族。
【核心的祖训是务实的教育理念】
裴家这个大家族,经过了好多好多的年头,他们的家庭规矩、教育方式和行为准则都不是一直不变的。这些家风、家训、家戒啊,都是随着时间一点点地改变,跟着时代的脚步走过来的。
说到底,咱们最后瞧见的家训和规矩,说白了就是“看重教育、鼓励学习,推崇文化也看重武艺,品德和事业得一起发展,还得做到清正廉洁、管好自己”。
而这里面,把教育放在重中之重,那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裴家对教育特别上心,这事儿在家训家规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出来。
特别是“第九条,读书提升品德”这段话讲:人要是不读书,就像马牛穿上了人的衣裳,不像样。学的东西得时常复习,那样乐趣才多。有一门手艺或专长,生活就不用发愁。努力达到贤人的境界,才能成为大家的榜样。
前半部分那句话,说得挺重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读书学习,那就跟披着人皮的牛马没啥两样,纯粹就是个没文化的动物。
好好去学习,然后时常回头瞅瞅学过的东西,你就能老发现新的乐趣和好处。
要是你能学会一门手艺,那以后生活来源就不用愁了。
向社会上那些厉害的人学习,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榜样,这样一步步地就能接近并达到他们的水平。
说到学习这事儿,从裴家的家教规矩里就能瞧出他们有多看重。
他们不强求后代一定要学啥特定的东西,只要能够学到一门能养活自己的手艺或技能就行。
裴氏家族的子孙对待学习持有一种既实在又开放的心态,这使得他们不仅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还特别看重武术方面的修炼。
在中国古时候,裴家出了不少文官,武官也挺多。特别是国家不太平的时候,那种既会文又会武的政治家,对国家的用处可就更大了。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动荡不安的时期,闻喜裴家总是频繁现身。
唐代初期,有个大家很熟悉的开国大将裴寂,他就是那种很特别的人。
根据古老的历史资料《旧唐书·裴寂传》里头的说法,裴寂这人长得挺帅气,14岁那年就当上了蒲州的主簿。隋朝一统天下后,他先是在齐州当了个司户参军,后来又干上了御史的活儿。
由于他和唐国公李渊关系不错,他就着手准备晋阳起兵这事儿,后来被任命为大将军府的长史,一开始还被封为了闻喜县公。
帮李渊打下唐朝天下后,他成了唐朝响当当的开国大将之一。不光当上了宰相,后来还被赐予了魏国公的爵位。
他主导编写了《武德律》,是个既能写又会打的典型代表。
安史之乱结束后,裴度在唐朝那可是火了起来,成了个很有分量的宰相。
他在文学方面很有成就,跟白居易这些人关系很好,他的作品被收入了《全唐文》还有《全唐诗》这些集子里。
他在政治上立场明确,坚决要对付那些搞藩镇割据的势力,同时压制宦官和外戚的权力。他甚至不顾大家的反对,自己亲自带兵出征,最终摆平了淮西那边持续了3年的叛乱。
裴度在文化和军事上都干得相当出色,他当了大官二十多年,一直帮着宪宗皇帝搞发展,让国家迎来了“元和中兴”的好时候。因为功劳大,他被皇上封为晋国公,大家也都尊称他为“裴晋公”。
裴柏村流传了很久的,除了那本一直在改进的家训,里面详细规定了好多要求宗族后代得学习和具备的品德外,还有本整理好的家戒。这部家训真的是经过了好多代的努力,不断变得更好,它给裴柏村的后人立下了很多规矩,告诉他们要成为啥样的人。而除了这些,村里还有本家戒也很重要,它也是经过精心整理,给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行为准则。裴柏村的后人,就是通过这些家训和家戒,一代代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
这本家规里头,清清楚楚写着家族成员不能干的事儿和不能犯的错儿。
裴家的家规总共十条,主要就是告诉家里人,绝对不能对父母不好,也不能干出给祖宗丢脸的事儿。男孩女孩都得一样看待,别搞性别歧视。赌博、偷东西这些坏事儿,想都别想。还有啊,不能放纵自己,乱搞男女关系。吸毒、喝酒闹事、爱打架这些,也都不行。别老是觉得外国啥都好,崇洋媚外。最后,千万别加入那些乱七八糟的帮派组织。
这十戒真的挺与时俱进的。
裴家的家教规矩和告诫,都是裴家世代相传的老辈教导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裴家独特的家庭风气。
尽管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存在一些不足,但他们所处的时代里,他们的思想或成果依然算是挺前卫的。
就拿不能重男轻女这事儿来说吧,它可不是光嘴上喊喊那么简单,实际上得有具体的规矩来落实。
关于这第三条原则,“别瞧不起女性”,具体是这样阐释的:它强调咱们得平等看待男性和女性,不能有那种男的就比女的强的老旧想法。
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还是贫穷。所以做父母的,还有长辈们,都不该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在教育、生活这些方面,男女都该一样对待。咱们家的女孩子,不能嫁给人家做妾,更不能干出淹死女婴、扔掉女婴这种事儿。
说白了就是,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不管男女老少,富贵还是贫贱。因此呢,做父母长辈的,可不能抱有那种男孩比女孩重要的老观念。
教育和生活中,男女得平起平坐,咱家闺女绝对不能嫁去给别人当小老婆,那种把女婴淹死或者扔掉的事儿,更是想都不要想。
古代时候的中国,很多人都觉得“女孩子不需要太聪明,乖巧听话就是美德”。但裴家却不一样,他们觉得女孩子和男孩子应该学一样的东西,吃穿用度也得一样好。这种看法,在当时可算是非常超前了。
这讲的就是,真正的有钱有势的人家,他们的想法跟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想法,那可真是不一样。
这种不同点使得他们的家族能够在长达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稳固存在,屹立不倒。
因为有这样的规矩,裴家的姑娘们比起一般的民间女子要出色不少,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她们的大名和故事。
说到家庭教育,裴家的女人们当妈后,对孩子那是既严格又聪明。她们教育孩子,一点不含糊,该严厉的时候绝不手软,但同时,她们也很有智慧,知道怎么引导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路上少走弯路。裴家的女人们,真的是在教育孩子上有自己的一套。
韦顼的老婆是裴家人,薛府君的尚舍直长职位的夫人也是裴氏,除此之外,裴家还娶了好几位别家的姑娘进门。
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挺有一套,成果也不错。
特别是在爸爸没法管孩子的情况下,妈妈就得顶上,而且她们通常都特别能干,才能把娃儿教得好好的,让裴家一直繁荣昌盛,最后还被历史给记了一笔。
两千年来,中华宰相村里出了三千多名大大小小的官员。
裴家这个大家族啊,跟咱们中国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你研究裴家,基本上就相当于把中国古代的历史给梳理了一遍。
一个大家族的发展轨迹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紧密相连,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可以说,能拥有这般影响力的家族,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十分罕见的。
因此,深入了解裴家的变迁历程以及探寻裴家的家教传统,对我们国人塑造更优秀的民族认知和道德标准,有着极大的助益。
中华宰相村这个文化景点,真的很值得向全国推广一下,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真正的精英文化是啥样的。
2. 2020年6月,有个叫席佳彦的人写了篇山西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题目是《探究中古时期河东裴家的家风与家学》。
运城学院学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把河东裴氏家训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这篇文章发在2021年,是总第39卷的内容,作者是陈雪。
5.历史资料里,像《旧唐书》啊,《资治通鉴》这些都有记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