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资讯页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30 01:55

发现农村白事一种怪象:越来越多人宁愿多出点钱请殡葬“一条龙”服务,也不愿请邻居来帮忙了

热爱生活的小马达

热爱生活的小马达

2025-06-26

上个月,我回村参加了发小阿强父亲的葬礼。

当时接到阿强报丧的电话时,我心里 “咯噔” 一下,因为很突然,过年还跟他爸见过面的,那时候人也挺好的,怎么这才才多久,人就走了?

阿强他爸是看着我长大的,为人和善,我想着不管是同村,还是发小这层关系,我怎么也得提前回去帮忙,搭把手布置灵堂吧?

可电话那头阿强声音沙哑地说:“别操心了,我找了镇上的丧葬服务团队,啥都安排好了,你有空就来吊唁下就行。”

我愣了神,阿强家在村里人缘不错,怎么不叫邻居搭把手呢?

第二天回村,看到阿强家治丧的场景,让我很是感慨。

阿强家院子里整齐码着白事用的纸扎,音响里放着哀乐,十来个穿着统一白西装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布置灵堂,完全没有记忆中全村人忙前忙后的热闹。

隔壁王婶站在院门口,欲言又止:“按说该来帮忙,可儿子儿媳都在城里打工,我一个老婆子能帮啥?”

正说着,阿强媳妇端着茶出来,王婶赶紧接过来:“强子媳妇,有啥要帮忙的尽管说!” 对方勉强笑了笑:“婶,真不用,人家团队啥都会弄。”

我对此很好奇,问了问阿强,结果他说,这种事,在如今的农村越来越常见了,家家都是这样搞,省事。

大家为啥宁愿花钱选择 “一条龙” 服务,也不请邻居帮忙呢?阿强跟我解释了一番,让我发现,这样看似花钱大气的做法,实则也是有很多无奈的。

1、村里真没人手了

记得二十年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地,谁家老人去世,一声吆喝,能来半村人。帮忙搭灵棚、抬棺材这些体力活,村里的青壮年抢着干。

可现在呢?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留下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隔壁李大爷去世时,儿子想按老规矩办,结果在村里转了一圈,能帮忙抬棺材的壮劳力凑不出十个。

最后没办法,只能咬牙请了 “一条龙” 服务,那些需要力气的活儿,老人们实在吃不消。

2、人情冷暖,也让不少人心凉

村里的张大姐就经历过这样的糟心事。

几年前她母亲去世,想着按老规矩请邻居帮忙,结果平时走动多的几家,不是说家里有事,就是推脱身体不舒服。

后来才听说,有人在背后嚼舌根:“张大姐在城里混得风生水起,还来麻烦我们这些穷亲戚?”

气得张大姐当场就给 “一条龙” 团队打了电话,发誓以后再也不求人。

这世道,真应了那句 “恨你有笑你穷”,求人帮忙反而要看人脸色,不如花钱买清净。

3、人情债难还,是大家的心病

人情债难还,也是大家的心病。老话说 “远亲不如近邻”,可如今的人情往来却充满了失衡与尴尬。

村里刘哥的邻居家老人去世,他不仅包了 500 元红包,还忙前忙后帮忙料理后事。

可回想去年刘哥父亲去世时,这位邻居只轻飘飘地包了 200 元红包,人还躲在城里借口工作忙没来。

刘哥心里五味杂陈:“同样是大事,这差距也太大了,往后人情往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处。”

要说丧事很多人会忌讳,但喜事也一样。

就拿我张婶来说,隔壁邻居家办喜事时,她主动随礼 200 元,还跑去厨房帮忙择菜洗碗。可等自家儿子结婚时,对方只象征性地回了100 元,连个帮忙的人影都不见。

这种不公平的人情账算下来,让人越想越憋屈。与其在人情往来中委屈自己,不如花钱请一条龙服务,明码标价办事,两不相欠,倒也落得清净自在。

4、“一条龙” 服务本身确实让人省心

以前办白事,光是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就能跑断腿,还得提前好几天买菜、备料。

守灵那几天,亲戚朋友轮流帮忙招呼客人,一熬就是好几个通宵。

现在倒好,一个电话,团队拉着设备就来,从布置灵堂到安排宴席,全都包圆了。连哭丧的礼仪、出殡的流程,人家都门儿清。

李叔家办丧事时,选的 “一条龙” 团队连超度诵经都能安排,省事得很。

可便利背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前大家聚在一起帮忙,说说笑笑,东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西家的孙子满月了,消息就是这样传开的。

帮忙时不小心打碎个碗,主人家笑着说 “碎碎平安”;炒菜时少了调料,隔壁邻居小跑着送来。这些琐碎又温暖的瞬间,才是农村人情味的精髓。

现在 “一条龙” 团队来了,干完活就走,除了主家,其他人连话都没机会多说几句。

那天散场时,我在村里转悠了一番,看到老屋墙上斑驳的 “邻里团结互助友爱”的标语,再想想阿强他爸丧事上,那些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服务团队,心里是五味杂陈,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虽然社会越来越好,农村的环境也应该跟着变化,可我总觉得,那些刻在骨子里的邻里温情,不该随着时代发展慢慢消失。

毕竟,没有这种人情烘托的村庄,再热闹也只是个空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