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蝴蝶,生与死,古与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8 10:51

2022年3月21日,MU5753航班在广西梧州境内坠毁,这则消息牵动了亿万人心,让人深感人生无常,为突然遭遇意外的逝者默哀。3月28日,我在微博看到了这样一则热搜话题——“坠机事故现场有黑蝴蝶飘落”。原来在飞机搜救现场,消防员看到一只黑色的蝴蝶,将其轻轻托在手上放飞,他说“托起这只黑蝴蝶时,好像也在托举著那些逝去的人,在向我们告别”。这段视频发出后触动了很多网友,网友们表示愿逝去的人魂归故里,还有网友说,在老家有说法,去世的人会在头七那天化为蝴蝶回来看自己想念的人。

看到视频,我先是下意识地辨识了一下蝴蝶的种类,是一只蓝凤蝶。蓝凤蝶虽然名为蓝凤蝶,其实颜色偏黑,只有在某些角度才能泛出一些蓝光。蓝凤蝶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在飞机坠落的广西山区尤其常见。但是在这种场合,去科普蝴蝶种类显得非常地不合时宜,所以我也没有去转发评论。

蓝凤蝶

以蝴蝶寄托哀思,赋予亡者的灵魂,在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文化现象。中国著名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死后双双化为蝴蝶,从墓中飞出。

在希腊语中,Psyche这个词既有蝴蝶,又有灵魂、精神的意思。希腊人很久就观察到蝴蝶有一个静止不动的蛹期,好像为自己造了一个棺材,当蝴蝶从蛹中飞出时,宛如获得新生。在爱尔兰民间传说中,蝴蝶也被视为灵魂的象征,认为蝴蝶可以穿越到另一个世界,意味着改变和创造。

与死亡和灵魂相关联,并没有让蝴蝶不受待见,让人觉得“晦气”。相反,因为诸多蝴蝶华丽的外表,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再不喜欢昆虫的人,见到蝴蝶都会网开一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蝴蝶爱好者和蝴蝶相关的研究远多于其他类群。

在中国,蝴蝶谐音“福迭”,在很多装饰图案和绘画中都会出现蝴蝶的形象,寓意吉祥幸福。古画里常有小猫追着蝴蝶跑的耄耋图,猫蝶即是“耄耋”的谐音(九十岁称耄,八十岁称耋),象征长寿。在古诗词中,蝴蝶出现的频率也远高于其他昆虫。但是,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写意,故而在描写表现蝴蝶时也很抽象。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我们只能知道蝴蝶是黄色的,根据常见度来看,黄粉蝶属的蝴蝶可能性较大。可是就连这种带色彩的描写都是稀缺的,大多数古诗词中只有一个“蝶”字,最多有一个“蝶恋花”的习性描述,再无其他有效信息。我们无法知道中国古人看到的是哪种蝴蝶,这种蝴蝶长什么样,具体是什么种类,有什么习性。

宽边黄粉蝶

而今,在世界范围已知的蝴蝶种类约有18800种,在中国已知的蝴蝶约有2100种,人们对蝴蝶的认知日渐清晰和具体,知道不同的蝴蝶有不同的名称和习性,而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蝴蝶概念,这要感谢生物分类学的发展。

1735年,被誉为“现代分类学之父”的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在书里应用和推广了双名法的物种命名方式,这一工作是引领时代的,所有的生物从此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了唯一和固定的学名,让全世界的学者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在书里林奈正式提出了昆虫纲的分类,并以双名法命名了一些昆虫。有了林奈的这项创举,后来的昆虫分类学者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开展工作。蝴蝶这类常见又吸引人的昆虫自然不会被林奈忽略,一些他命名的蝴蝶的名称至今还在沿用。

林奈

林奈的时期,也是博物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博物学家们开始了向世界探索,收集和记录各地蝴蝶的标本,给这些蝴蝶分类命名,画标本照。在哪个时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影像技术,不能拍照记录,但是当时的博物画师们笔下的生物都极其细致,每一个细节特征都严格对应标本如实记录下来,可供后人研究和参考。至今看来,都是可以鉴定到种的清晰度。

在18世纪30年代,伦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昆虫学会——蝶蛾学会,当时主要研究对象就是蝶蛾。在学会云集了诗人、画家、设计师,也包括一些昆虫研究者。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女性被排斥在这个圈子之外,在那个时代还不允许女性参加这些活动。学会最终毁于一场大火,所有的标本、书籍和其他藏品都化为了灰烬,此后便销声匿迹。

在英国之外的德国,有一位伟大的博物学家以自己的成就打破了世俗对女性研究昆虫的偏见,她就是玛利亚·梅里安。梅里安出生于1647年,比林奈还要年长60岁。梅里安自小喜欢昆虫,在花园中观察饲养昆虫,用手中的画笔将昆虫的变态过程一一绘制成精美的插画。在当时,梅里安做的每件事都是“离经叛道”的——开工作室研究昆虫、出昆虫书;与丈夫离婚,远赴荷兰;在52岁时带着女儿一起去南美的苏里南进行科学考察……在《苏里南变态昆虫图集》中,梅里安用精美的手绘图展示记录了大量蝴蝶的变态发育过程,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之前,鲜有人如此深入地去研究蝴蝶的生命历程。梅里安的诸多成就,为早期昆虫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为了纪念她,林奈用她的名字命名了多个物种,德国的500元马克纸币上也曾使用她的头像和插画表示敬意。

梅里安

梅里安在《苏里南变态昆虫图集》里画的蝴蝶插图

在现代,很多人都已经知晓了蝴蝶的成长过程。这类美丽的生物,生命的起点是一颗卵,卵会孵化出毛毛虫,毛毛虫经过蜕皮长大,随后化蛹,不吃不喝不动数日后,蛹就会羽化变成会飞的蝴蝶,开始新的生活,这一过程叫作完全变态。

报喜斑粉蝶卵

报喜斑粉蝶幼虫

报喜斑粉蝶蛹

报喜斑粉蝶

蝴蝶的有趣之处在于,不同蝴蝶的卵,产卵方式各异、卵的形状与颜色各异;不同种类的蝴蝶幼虫的配色形态各异,同一种蝴蝶幼虫在不同时期的颜色和形态也不一样;蛹的形态、颜色也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令人着迷。有很多蝴蝶,如果没有被人工饲养观察研究,都无法在野外环境将其不同时期的形态对应起来,因为你不知道它每个形态会变成什么样。对于喜欢饲养观察蝴蝶的爱好者来说,每次找到一种新的幼虫就像是开盲盒,养出成虫以后才能破解之前的谜题。

相比于食性复杂的蛾类,蝴蝶的毛毛虫多数都很“挑食”,只吃某一类或某几类寄主植物,除此之外的一概不吃。有些珍稀的蝴蝶,它们的幼虫吃的植物也相对比较稀有,加上一些特殊的环境限制,使得它们分布窄、数量少,种群极度依赖栖息地。毛毛虫的视力很差,只有单眼没有复眼,只能感受光线强弱,看不到其他物体。生活除了吃就是拉,没有别的活动可以做。在这个时期,它们也很脆弱,随时面临被捕食或者被寄生的危险。

如果能安然蜕完几次皮,毛毛虫就能进入蛹期。有个成语叫“破茧成蝶”,实际上,除了绢蝶等极少数蝴蝶会有很薄的丝茧,绝大多数蝴蝶都不会结茧。看似平静的蛹期,内部却发生着剧烈地变化。蝴蝶在毛毛虫时期有一些没有分化的胚细胞,被称为成虫器官芽。等毛毛虫化蛹后,原来身体的大部分组织分解退化了,但是原先的成虫器官芽会迅速成长,代替幼虫组织形成新的成虫结构,简言之,毛毛虫在蛹体内完成了一次重塑。当成虫在内部发育完成后,蛹的外表皮会裂开,成虫的头部率先从蛹壳抽出,六足倒挂在攀援物上固定,随后,皱褶的翅膀慢慢抽出,此时血液将流经全身,将翅膀像吹气球一样慢慢撑起来。直到蝶翅完全展开,颜色也固着下来,蝴蝶就可以开启一段新的生命旅程了。

金蟠蛱蝶羽化

成虫后,蝴蝶的口器由毛毛虫时期的可以吃叶子的咀嚼式口器变成了只能吸液体的虹吸式口器,这种口器像个盘曲的吸管,使用时伸长。到了成虫阶段,蝴蝶的食谱就不再是树叶,而是花蜜、树汁等流质食物……并非所有蝴蝶都“恋花”,诸如眼蝶、环蝶等蝴蝶就对花没兴趣,喜欢在林下取食腐败发酵的树汁和腐果,飞起来也是飘飘忽忽宛如喝醉。还有一些更“重口味”的蝴蝶会吸食动物粪便,从中获取身体所需的养分。

吸食腐果的灰翅串珠环蝶

吸食粪便的翠袖锯眼蝶

“恋花”的蝴蝶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那就是为植物传粉。在我们吃的粮食中,有三分之一的种类都要仰仗传粉昆虫才能收获,蝴蝶就是其中一类常见的传粉昆虫。此外,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可作为监测环境的指示生物。气候变暖会导致蝴蝶迁移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但是如果其寄主植物没有发生同步的迁移,没有对应蝴蝶的发生期同步生长,那么对于蝴蝶的打击就是致命性的。

“恋花”的绢斑蝶

事实就是,在世界范围内,蝴蝶的数量都在下降。蝴蝶数量的下降是一个窗口,因为蝴蝶的关注度更高,侧面反映的是其他昆虫同步下降的事实。英国是最早成立蝴蝶学会的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对蝴蝶的各项研究,研究数据显示,从1976年到现在,英国的蝴蝶总数下降了50%,有8%的种类已经灭绝。在其他的欧美国家,已有的研究都呈现了相似的结果,区别只在减少的数量和灭绝的种类不同。在东亚国家对蝴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缺乏研究数据,但有些现象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

蝴蝶减少的原因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除了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原因还有栖息地丧失和农药杀虫剂的滥用。我曾在四月出差到春花满城的北京,可悲的是很多公园的花海里都见不到一只蝴蝶。病虫害防治杀死了农林害虫,同步杀死了蝴蝶等其他昆虫。很多城市自然爱好者在自己的城市会有一块“自留地”进行自然观察,比如一片荒地、一片小湿地,但是这样的“缓冲带”都逐渐在城市开发进程中消失,留下石头森林和打满药物整齐划一的园林植物,让蝴蝶在城市夹缝中逃离。

从古至今,蝴蝶给与了人类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情感连接,触发了音乐、文学、绘画各类艺术创作。蝴蝶构建了人类对于美好的想象,也给人类留下了新的思考题。寄托死亡和长寿的蝴蝶,自身面临的死亡和寿命问题需要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