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中,为何有头七一说?科学家:千年历史早就有了答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4 14:18

原创 中国丧葬文化中,为何有头七一说?科学家:千年历史早就有了答案

2024-11-29 12:15

发布于:天津市

在一些影视剧和神话故事中,都有头七的详细描述。所谓的头七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死者的灵魂会回家。这个时候,家人必须做好两件事。首先是做一些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饭菜。二是要懂得回避,不要被死人看见。以免死者无法忘记家人,不愿离去。

其实,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头七已经传承了上千年。在中国的很多地方,头七也叫“七七丧俗”。这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在传说中,人死后,要经过七个阶段,才能进入轮回,最后投胎。而每一个阶段都是七日。

头一个七日称为离别关,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头七”。相传,亲人离世后的头七日,灵魂并不会完全消散。在一些农村,有传说,在亲人去世后的头七日,有时能听到亲人说话的声音,这被认为是亲人还没有离开。在头七,子孙一般要为死者准备丧葬用品。

除了头七以外,后来还有着六个七。比如说,第二个七日叫恶鬼关,也叫“二七”。就这样一直延续到第七个七日叫作轮回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七”。

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去世之人会从望乡台下车,继续前行,一直来到奈何桥。想要过奈何桥,就需要喝“孟婆汤”忘记过去,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轮回。

基于以上的关于头七的说法,也只是一些神话故事里的情节。那么,在现实中,头七真的存在吗?人死后,真的会回家看望吗?对于头七,专家给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

对于鬼是否存在于如今的社会中,许多的科学家都做过实验,希望通过实验验证鬼的真假。比如说,20世纪末的美国医生邓肯·麦克杜格尔。为了证明鬼的存在,他做了很多实验。最后他通过实验证明了鬼魂的存在,并且还测量出了鬼的重量为21.3克。

为了证明鬼魂的存在,邓肯曾挑选了6名生命垂危的重病患者,准确计算出几人的体重。结果,这些人咽气的那一刻,体重有明显的下降。后来,邓肯将这些人平均下降的重量得了一个平均值——21.3克。因为邓肯认为世界上有灵魂的。

第二个答案

后来邓肯的实验结果被刊登上了报纸上,有些科学家看到了以后,都提出了质疑。尤其是一些医学科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去世以后,他们的体重会有明显的下降。因为这些人认为当一个人去世之时,体内的温度会升高,从而蒸发出人体内的水分。这也是人体重量减轻的原因。

对于这些科学家提出了反驳,很多医生都表示支持。因为他们懂得一些医学知识,而在医院中,这种人死后体内重量会减轻,只是作为医生的一种常识。

看到众多医生提出了质疑,邓肯也是一步不退让。为了让这些医生信服。邓肯又做了第二次实验。在实验之初,邓肯对人体内的水分进行了相关的处理。结果显示,不管邓肯做了多少次实验,结果人去世的那一刻,重量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变化。最后邓肯不得不相信,人世间没有鬼魂的说法。

第三个答案

数千年来,无数的科学家都无法证明鬼是存在的。于是,一些科学家翻阅起大量的史书。终于在一些资料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关于头七来自于中国的一个古典小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心人物是我国古代的神医扁鹊。据说扁鹊喜欢四处游历。有一次,他去虢国,路上看到行人愁眉苦脸,就上前询问缘由。

关于扁鹊的医术,在《医祖扁鹊奇方妙治》中有详细的记载,大家可以翻阅一下看看。

原来虢国太子死了,扁鹊请求进宫拜见太子。他想给太子验尸,却发现太子腹股沟还热乎乎的,就对虢国国王说:“太子还活着。”

于是扁鹊取出银针刺入了太子的几个穴位。于是,太子原本停滞的气血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就这样,扁鹊用精湛的医术救回了已经宣告死亡的太子。而这一天恰好是第七天!

因此,后来就有了人死以后,就要停尸七天。这样做就是害怕有些人没有真正意义上死去,害怕被掩埋。而这个停尸七天最后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而这种习俗就是头七。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得知,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鬼魂。鬼魂只是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类凭空猜测出来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可以假设,如果有鬼魂,也就会有头七回魂。人的一生,最难放下的就是亲情。尤其是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若父母双亡,则头七回魂。我想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选择轮回而离开自己的孩子。所以所谓的头七只是一种迷信。

这时候有人说,如果没有头七,科学家为什么不去证实鬼魂不存在呢?其实这个人有点儿强词夺理。比如有一个人,自称是王母娘娘。那么谁能证明他不是王母娘娘呢?毕竟,这些神话里的人物都是人类凭空猜猜出来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的原因。

其实,所谓冥界、地狱、鬼神,只存在于中国神话和佛经中,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所以,从科学家给出的三个答案,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人死后,是永远不会回家探望的。所谓头七只是中国丧葬文化中的一个习俗。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被迷信所左右。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