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49年湖南解放,老农在报纸上看到一军人:咋像我死了20年的儿子?
2024-11-28 17:30
发布于:天津市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率部起义投入人民怀抱,解放军兵不血刃拿下长沙。
长沙的和平解放,让国民党震惊一时,随着程潜、陈明仁的投诚,湖南各地的湘军自知抵抗毫无意义,8月5日,唐智生等140余名在湘军官分别发表通电,响应起义,至此,湖南全境解放,当地百姓欢欣鼓舞。
长沙县70多岁的老农许子贵听到这个消息,是开怀大笑,可笑着笑着,他的眼角就泛出了泪花,因为他的五伢子,也曾是一位共产党员,也曾为穷苦百姓的翻身,东奔西走。
可惜20年前,他被反动派给杀了,连尸首都没能找到,也没能看到湖南解放的这一天。
逝者已矣,活着的人,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胜利,饶是已经70多岁高龄,可在湖南解放后,许子贵依旧觉得自己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整日在田间地头忙碌。
某日,许子贵在地里干了一阵活儿,来到地头休息,发现扔着一张报纸,就拿起来翻看。
他没读过书,目不识丁,看报纸也只能看看上面的配图,看看报纸上那些人们的笑脸,当作消遣而已。
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随意一翻,竟让他惊诧不已,一位穿着军装的“大人物”,竟然长的跟自己的五伢子特别像。
难道当年五伢子没死?许子贵心怦怦跳,他立马起身,拿着报纸,去找识字的乡亲们看看上面写的什么。
当得知报纸上的人名叫许光达,时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之所以登上报纸,是因为他在解放兰州立了大功,许子贵失望了,他的五伢子叫许德华,不叫许光达……
心情低落的许子贵,本欲转身离开,可围着看报纸的几个人却说,这个许光达跟许德华,确实长的十分像。
姓许,又长的像,难道是五伢子为躲避反动派追捕,改了个名儿?许子贵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可当年,国民党报纸上言之凿凿说,击毙了许德华,难道还有错?
思虑良久,许子贵做了个大胆决定,那就是去找自己的五伢子!
他拄着木棍,颤颤巍巍来到长沙县,在县里一边走一边问,在路人的指引下,来到了解放军的军管会办公楼前,跟警卫询问认不认识自己的五伢子许德华。
解放军几百万人,单说一个名字,谁认识?好在一点,许子贵把报纸掏了出来,给这个警卫看,幸运的是,这个警卫识字,知道了老农找的是谁,他感觉事情不简单,立马上报给了时任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萧劲光。
这位萧劲光,也是湖南长沙人,虽是老乡,但由于种种原因,跟许光达并没有太多交集,对于许光达的家世,也不甚了解,可听完许子贵的诉说,也觉得许光达是许德华的可能性极大,于是立马联系中央军委,让他们帮忙核实。
很快,中央军委就做出了反馈,许光达的本名,确实叫许德华,乳名也叫五伢子,他的父亲叫许子贵!
听到这个消息,许子贵是开心不已,自己失踪20年的五伢子,真的活着!
身在兰州的许光达,得知父亲来找自己,同样百感交集,老天待自己不薄啊,10年前,让他跟妻子团聚,10年后,又让他得到了老父亲的消息!
许光达,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人,出生当地贫苦农家,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老五。
萝卜冲是个小山村,土地贫瘠,这里的百姓,一年四季都生活在贫苦之中,有7个孩子的许家更是如此,从记事起,许光达就在给地主家放牛,动辄遭受打骂。
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想做出改变,他想去上学,可又不敢去跟父亲许子贵说。
因为当时的他家穷困潦倒,连吃饭都是问题,因为他的四个兄长,没一个被父亲送进学堂,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已经不堪重负。
穷困,并未成了许德华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没钱进学堂读书,他就偷偷躲到学堂窗外偷偷听老师讲课。
在许光达7岁那年某个下雪的冬日,被饿的瘦骨嶙峋,穿着破衣烂衫的他,又跑去学堂外听课,饥寒交迫下晕倒在了窗外,被学堂里的师生发现。
当时,授课的先生名叫邹希鲁,见许光达向学之心如此强烈,就破例不收学费,让他来学堂读书。
经历过艰辛,许光达自然知道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他特别珍惜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再加上肯动脑,肯下苦,很快便成为邹希鲁的得意门生。
除了爱文,许光达还“喜武”,他时常锻炼身体,不是打拳就是练跳高,一跃而起,能摸到自家屋檐,而且还有一手百发百中的弹弓绝技,这些技能,让他赢得了同龄人的信服,成了村子里的孩子王。
因为邹希鲁的善心,许光达顺利读完了高小,考入了长沙师范学院。
就在许光达为学费发愁之际,邹希鲁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他成了长沙师范学院的老师,而且还会继续资助他!
就在许光达进入长沙师范学院这一年,邹希鲁家突逢变故,先是大洪水冲走了他的父父母,紧接着哥哥上吊,妻子自缢,他的亲人,只剩下3个女儿。
当时,邹希鲁大女儿桂妹子已经出嫁,他就把尚在襁褓的小女儿杏妹子交给大女儿抚养,而9岁的二女儿桃妹子的去处,则成了邹希鲁发愁的问题,这时候,就有人劝邹希鲁给桃妹子找个婆家,把她早点嫁出去算了。
在那个年代,早婚并不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邹希鲁同意了,可接连找了几个婆家,邹希鲁都不满意,这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学生许光达,并亲自跑到许家去说亲。
邹希鲁资助了许光达这么多年,而且对许光达有授业之恩,如今还要把女儿嫁给他,许子贵是开心不已,想都不想,一口便答应了下来。
虽是包办婚姻,但得知此事后,许光达却一点儿也不反感,桃妹子比他小5岁,在邹先生家,他们没少接触,说是青梅竹马也不为过。
在长沙师范学校,许光达接触到了红色思想,开始将目光放在国家大事上,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于1925年9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毕业后,许光达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考入了黄埔军校炮兵科,在加入国民革命军第4军后,做到了炮兵营见习排长。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开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革命形势十分严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光达奉命进入张发奎的部队,积蓄革命力量。
到张发奎部仅仅1个礼拜,许光达便接到命令,让他跟同志们“开小差”,带着部队奔赴南昌参加起义。
可惜,他到晚了一步,等他赶到南昌,起义部队已经撤离,许光达他们星夜追赶,半个多月后,才赶上大部队,安排许光达当了排长。
跟大部队回合仅仅半个月,许光达便在攻打会昌的战斗中立下大功,被晋升为连长。
可惜,当时起义军的力量十分弱小,只能在反动派的追剿下边战边退。
1927年9月20日,国民党钱大钧率2万余人,来围追起义军,起义军决定,由朱德指挥,在三河坝打垮这支追军,许光达也参加了这场战役,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头部,昏迷不醒,战友们只能把他留在老乡家养伤。
好的差不多后,许光达来到南昌找同志,经研究,上级决定让他和其余6名同志,去西北军冯玉祥部展开工作,途径家乡时,他请了个假,回去跟家人告别,随后再去冯玉祥部。
许光达到家,已是半夜,父兄见他回来,都很是开心,围着他问长问短,期间,许子贵拿出了一封信给许光达看。
信是邹希鲁写的,他说自己时常外出讲学,没法把桃妹子带在身边,她现在也十五六岁了,如果许光达回来,就安排他们成婚。
对此,许光达并无意见,只是当时的他正在闹革命,朝不保夕,而且还是个“通缉犯”,即便是结了婚,桃妹子也是独守空房,于是便想要推后。
可父亲许子贵不同意,他拿出了做父亲的架势:“八月二十是个好日子,就这天成亲!”,许光达是个孝子,拗不过老父亲,只能无奈同意。
果然如许光达所料,即便跟桃妹子结婚了,他也无法给她一个安稳的生活,成婚仅仅10天,桃妹子的姐夫,在长沙警备局工作的谢立仁,便跑来报信,说武汉发来密电,许光达已被人供出,警察要抓捕他!
收到消息后,家里立马安排他“跑路”,收拾东西的时候,他的新婚妻子忍不住掉眼泪,许光达也是感慨万千,千言万语只化作一句:“多保重,我会回来的!”。
因为许光达的这句承诺,桃妹子就一直等着他,一等就是10年。
在许光达离开的第二天,警察便上门了,逼着他的父亲许子贵交人,不交就赖着不走!
面对如恶狗般的反动派,许子贵态度很强硬,一口咬定许光达就没回来过,警察头子见抓不到人,就开始讹诈,直到许子贵拿出100块大洋,他们才“鸣金收兵”。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没抓到许光达,警察局感觉出了内鬼,最终查到了姐夫谢立仁的头上,谢立仁惨遭暗杀。
谢立仁的死,让他的家人开始埋怨许光达,桃妹子和姐姐桂妹子处境有多尴尬,可想而知。
自从许光达离开后,桃妹子就整日以泪洗面,为许光达担忧,父亲邹希鲁害怕女儿悲伤过度,就把她接回了身边照顾。
没等桃妹子从悲伤中走出,她又收到了一个惊天噩耗,报纸上说杀了一批革命者,其中就有个名字“许德华”!
一时无法接受的桃妹子,跑出去想要上吊殉情,幸亏被父亲发现,这才被救下。
从悲伤中走出后,桃妹子就一直待在家中,陪伴父亲左右。
而逃离家乡的许光达,并没有如组织安排的那样,去冯玉祥部队开展工作,因为他担心自己“通缉犯”的身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经过深思熟虑,他辗转来到上海,并与周恩来接上了头,在上海学习一个来月后,被分配到了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也是在这里,他把名字改为了许光达。
跟着贺龙,许光达成长极快,1930年2月,红六军成立,他被任命为参谋,长,同年7月,红二军团成立,他被任命为十七师师长。
若是照此发展下去,许光达必定早早在红军中扬名,可惜,在1932年的一场战斗中,许光达受伤了,子弹离心脏特别近,如不及时手术,可能性命不保。
贺龙对许光达很看重,因为根据地医疗条件有限,就安排他去上海做手术。
可刚刚躺进手术室,一位女同志就闯了进来,说手术先不做了,带着许光达就要“回家”。
原来,上海的组织出了叛徒,许光达在医院的事情被供了出来。
上海不能做手术怎么办?恰巧当时,有一批同志要被送去苏联学习,受伤的许光达,也跟着一起去了苏联治疗。
在苏联一待,许光达一待就是6年,不是他不想回国,而是王明不让,他先是把他安排到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这一学就是4年。
1936年,许光达再次要求回国,王明还是不让,又把他安排到了汽车训练班学习,这一学,又是1年半。
直到1938年初,许光达才在王稼祥等人的帮助下,回到国内。
6年的缺席,让许光达处境有些尴尬,若在军中给他个职位,让他继续带兵打战,他不了解国内的战斗方式,让他去干别的,又屈才了,怎么搞?
最终,许光达进了抗日大学,一面研究国内的战况,探索抗日经验,一面为国家培养军政干部,因为贡献突出,没多长时间,许光达便取代了刘亚楼,成了抗大教育长。
也是在这里,他跟自己分别10年的妻子桃妹子重逢了!
对于桃妹子,许光达感情很深,当年分别后,许光达曾多次写信,想要跟桃妹子取得联系,但都石沉大海。
虽然生死不知,但许光达并未因此移情别恋,有无数人给他说媒,也有许多女同志自高奋勇跟他表白,但都被许光达拒绝了。
而桃妹子,也是个重情义的人,自许光达“死后”,她也没有改嫁,而是决定献身中国革命事业。
1938年,邹希鲁好友徐特立来到长沙工作,桃妹子就恳求徐伯伯把她送去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徐特立同意了,并给她取名邹靖华,跟她一起去的,还有她的姐姐桂妹子。
在途径西安时,邹靖华姐妹受到了林伯渠的热情接待,林伯渠是许光达红军时期好友,知道许光达在家乡的事情。
谈话中,他敏锐的感觉,这位邹靖华,可能就是许光达的妻子,可他又不敢确定,也不知道从苏联回来的许光达有没有再娶,于是,在邹靖华离开后,就给许光达拍了封电报。
收到电报的许光达欣喜不已,立马去查新到延安,名叫邹靖华的女同志。
二人见面,是在晚上,在微弱的灯光下,最先认出许光达的,是桂妹子,一声“五哥”,让许光达激动不已。
而桃妹子邹靖华则呆立当场,她不是没认出许光达,而是不敢相信,10年前就被杀掉的许光达,会好端端的站在这里!
这次相聚,许光达和邹靖华就没有分开,他们一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1939年5月,他们有了爱情结晶,儿子许延滨出身,紧接着,又生育1女玲玲。
1941年,许光达再次率兵,开始当任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1942年,他到达山西,担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2分区司令员,与日寇展开战斗,并很快适应中国战场。
在随后的战斗中,许光达越战越勇,职位也越来越高,这才有了1949年,带兵解放兰州的事情。
与妻子团聚后,他也曾多次尝试联系家乡的父兄,但都没有回信,因为战事忙碌,他只能暂时放下对父兄的思念。
令他没想到的是,目不识丁的父亲竟然会“看报”,还认出了报纸上20年未见的儿子。
因为战事尚未结束,许光达还抽不开身,他只能先给老父亲写封信,诉说思念之情,直到1950年,他才抽出时间,回乡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对于许光达取得的成就,他的父兄们骄傲不已,作为“老一辈人”,他们认为,许光达“得道”了,他们一家,也马上就要鸡犬升天。
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许家人,是一点儿光也沾不上!
就在许光达回去探亲这次,就有家人提出,要跟着他去北京,让许光达给安排工作,许光达是一口回绝,这让他的家人很不满,好在一点,老父亲许子贵理解儿子,并未因此怪罪他。
转眼时间来到1957年,老迈的许子贵离开了人世,许光达的哥哥们,通知了许光达,让他回去主持葬礼。
骤闻老父离世,许光达悲痛至极,自从去长沙求学之后,他待在家里的日子屈指可数,尽孝更是几乎没有。
按理说,老父离世,他该立马回去奔丧,然而,他却做了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那就是不回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的湖南地区流行“厚葬”,身为大官之父,许光达的哥哥们认为,父亲的葬礼必须大办,而且能办多大办多大!
在电报里,许光达的哥哥们,光白布就让他往回带几十匹,足见他们要搞多大排场!
对于这个事情,许光达是打心底里排斥,而且当时中央也有号召,要移风易俗,丧葬从简。
回去,他未必拗得过哥哥们,不回去,会遗憾一辈子,怎么选?
最终,他还是决定不回去,由一位熟悉湖南风俗的干事,代他去主持父亲的葬礼。
果然如他所料,当得知干事只带了200块钱回来,他的哥哥们是大发雷霆,问许光达为什么不回来。
在这位干事的耐心解释下,许光达的哥哥们,无奈接受现实,整个葬礼,仅仅花费150元,相当于想在的4万来块钱……
父亲丧事之后,许光达的哥哥们对他意见很大,再加上家里有孩子给他写信,想让叔叔帮忙找工作,都被许光达拒绝,因此,好长一段时间没理他。
直到1960年遭受大饥荒,四哥和六弟才来北京找他。
大场大灾难,了解的人都知道,许多人真的是没吃没喝,许光达的兄弟来,是准备长期在他这里吃喝的。
然而,当时部队有规定,要求有困难的亲属不要来北京,即便是来了,也要他们尽快回去,如果是探亲,只允许住3天!
对于自家兄弟的遭遇,许光达是同情的,可当时部队也极其困难,而且他是装甲兵部队的领导,无数双眼睛看着,怎能徇私?
在兄弟两个住了3天之后,许光达便让妻子邹靖华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听闻许光达要赶他们走,兄弟两个怒不可遏,对许光达怒吼道:“这个地方你官大,你不发话,谁敢赶我们走?”。
说罢,还赌气般的拉开了许光达他们家的橱柜找吃的,结果除了养在水缸里的一团球藻,啥也没找到。
这时候,他们才知道,原来将军家里,也没有吃的!
最终,在许光达夫妇的劝说下,兄弟两个踏上了回乡的火车,在回去的留上,六弟许德强离世了,解剖发现,许德强的胃已经完全萎缩,是被活活饿死的。
看着弟弟的尸体,许光达沉默无言,他何尝不想帮自己的兄弟?可身居要职,他破坏了规矩,后果难料啊……
“当了司令,却饿死弟弟”,这个事情,在他的家乡流传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多百姓都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他们不知道的是,当时的部队也是困难至极,即便是司令员家里,也没有余粮……
许光达不仅对兄弟姐妹们严格,对于妻儿同样如此,他不准儿子打牌,不准儿子搞特殊,不准儿子在外面提他……
1969年,许光达离开人世,年仅61岁。
在许光达离世后,妻儿恪守他的准则,清白传家。
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许延滨争先报名,前往前线参战,还在战斗中光荣负伤。
2004年,许光达的妻子邹靖华离世,临终前,留下三条“遗嘱”,第一,不要麻烦国家和部队,第二,不要搞仪式打扰别人,第三,2.5万的存款,1万交党费,剩下的,一部分用来刊印100本许光达文章,送给老朋友们留作纪念。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或许,就是对许光达夫妇,最好的写照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