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6岁就是省部级,有过11段求学经历,被赞为“南开最好的学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3 19:45

原创 他26岁就是省部级,有过11段求学经历,被赞为“南开最好的学生”

2024-11-28 15:30

发布于:天津市

一九二四年九月,周恩来从法国回到广州。26岁的周恩来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

这个区委可不是现在的区委,它负责管理广东、广西、福建、香港等地的党组织,至少可算省部级。

不久之后,周恩来又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军校中成为继蒋介石校长、廖仲恺党代表之后的“三把手”。

周恩来在台上讲课,徐向前元帅、陈赓大将、左权将军及杜聿(yù)明、范汉杰、胡宗南、宋希濂等都在下面听讲。

四年后,三十岁的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进入党的最高领导层,直到一九七六年去世,成为我党在任时间最长的政治局常委。

那么,周恩来的革命起点为何如此之高?刻苦学习、才干过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周恩来的求学之路,看看他的11段求学经历。

一、书香门第,诗书传家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自从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来,这里就成了文化繁荣之地。读书人多,有的中举当了官,有的没有中举,就当了“副官”,于是这里就盛产师爷。以至于明清以后,绍兴师爷成了谋士的代名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陈道明主演的连续剧《绍兴师爷》。

周恩来的祖上几代人出了不少师爷,给各级政府主官当助理、顾问,从事法律、财务、文书等工作。周恩来的父亲叫周劭纲,在周劭(shào)纲很小的时候,爷爷带领一大家子人,从浙江绍兴迁居江苏淮安。

周家诗书传家,周劭纲虽然只是个秀才,但在教育并不发达的晚清也算是非常有文化的人了。他也袭承祖业当师爷,还做过家庭教师等。

周恩来一八九八年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虽然他家不算富裕,但他们周家是一个大家族。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时期,很多人都是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这样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更好地抵御各种风险,《红楼梦》《大宅门》都向我们展示了家族的生存和生活模式。直到土改、计划生育、进城务工之后,才变成了现在的小家庭模式。

周家是比较富裕的,从绍兴迁到淮安的时候,一下子就买了有三十二间屋子的宅子。周家特别重视教育,有自家私塾,而且规定男孩五岁就要进入私塾读书,比现在的法定入学年龄还早了一年。

二、三个妈妈,四次转学

周恩来有三位妈妈,第一位是生母万氏,有生养之恩;第二位是嗣母陈氏,对周恩来进行过启蒙教育;第三位是奶妈蒋氏,满怀呵护之情。生母万氏是周劭纲的妻子,嗣母陈氏是周恩来的婶婶。周恩来是家里的长子,家里又属小康,过寄给无子的叔父是为了冲喜。因为嗣母陈氏没有奶水,于是就雇了一位乳母。周恩来称生母为干妈、称嗣母为娘,称乳母为蒋妈妈。

周恩来童年有四次转学经历,总共读了五个私塾。

第一个私塾就是周家私塾,只读了一年。

第二个私塾是万家私塾,此次转学是因为搬家。周恩来的父亲买彩票中了头等奖,得了五千块大洋,这大约相当于他二十年的收入。

消息传出去后,上门讨喜的、拉赞助的、借钱的络绎不绝。于是,他们一家就搬到了妻子万氏的娘家淮安市清河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清河知县,后来升任淮安知府,家宅有九十九间房屋,人称“万公馆”。于是,周恩来就转学到了万家私塾。

第三个私塾是自家私塾,此次转学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周恩来的外祖父此时已经去世,万家也开始家道中落,而且人际关系复杂,加上万家私塾的老师不认真、不负责,万氏和陈氏就决定自己另买了十四间房子单住,同时开办自己的私塾。

周恩来出生后过继给了叔父,可是不久叔父就去世了。叔父死后,嗣母陈氏就跟着周恩来的生父、生母一起生活了,而周恩来的生父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是周恩来的两个妈妈商量买房办私塾。周恩来这个过继是占了便宜的,多了一个妈妈照顾,还不用跟生母分别。

当初从山阳迁居清河的时候,奶妈也一起跟了过来。奶妈虽然也有自己的孩子,但跟周恩来的感情很深。周家后来衰落,付不起奶妈的费用,她也不计较,周恩来十二岁到天津读书后,奶妈竟然借了高利贷去看望周恩来。

第四个私塾是陈家私塾,其实算是自修。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就在周恩来受到三位妈妈照顾,学业精进、书法初成之时,生母万氏于一九零八年病逝了,她和周恩来的嗣父一样,死于肺结核。肺结核又称肺痨(láo),曾经和癌症一样无法治愈,在全世界夺走了二亿多人的性命(林黛玉可能死于肺结核),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现代医学攻克。

大家有大家的难处,万氏的母亲要求女儿的葬礼要按照当地的风俗和排场来办,棺木、道场等等要花很多钱,周恩来的父亲没办法,只好把房产典当了。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私塾自然也是没有了。所以周恩来就跟着嗣母陈氏来到了陈家私塾借读,其实主要是自己看书。

第五个私塾是龚家私塾,周恩来在这里接受了现代启蒙。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万氏去世不久,陈氏也染上了肺结核(肺结核具有传染性),不久也去世了。

周恩来带着两个弟弟回到了山阳老家。此时的周家已经衰败,连私塾先生也请不起了。周恩来的八婶去说情,周恩来进入了龚家的私塾读书。

龚荫荪(sūn)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周恩来在龚家书房读了很多进步书报,也形成了颜体加魏碑的书法风格。周恩来在这里,接受了政治和文化的启蒙。可好景不长,一年后,清政府抄了龚府(因参加反清革命)。

三、聪明绝顶,触类旁通

周恩来虽然在山阳老家的周家私塾只读了一年,可已经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背得滚瓜烂熟,而且还跟着大孩子一起学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当他转学到万家私塾的时候,老师教的还是这些东西,于是周恩来就开始“逃学”,每天去私塾跟老师报个到,然后就跑到万家的书房里读书,放学了再回家。

不过,小孩子的伎俩怎么能瞒得过大人呢?这事不久就被嗣母陈氏给发现了,陈氏觉得这样下去耽误孩子学习,于是就促成了买房单过,专门请先生教读书、写字。

而当嗣母陈氏带着周恩来回娘家的时候,陈氏的侄子陈式周原本是想让周恩来到陈家私塾去学习的,但他与十岁的周恩来交谈,发现周恩来对诸子百家已经有独到见解,不适合到陈家私塾学习,于是就让周恩来到陈家书房去读书了。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是大家闺秀、腹有诗书,陈氏的侄子陈式周更是有大学问的人,他做过李鸿章的家庭教师,当过上海《申报》的编辑。

到了陈氏去世、周恩来返回山阳老家时,由于家道中落、孤儿无母,他有过一段无书可读的日子。在那些天里,他就跑到街上看人下象棋。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竟然使周恩来具备了准大师级的象棋水平。三十多年后,周恩来在重庆与中国象棋棋王谢侠逊下过两盘棋。

第一盘,棋王让周恩来先走两步,两人最终下成平局。第二盘,棋王让周恩来先走一步,棋下一半,周恩来因事离开,留下残局。后经棋王及众多象棋高手推演,无论怎么下还是一盘和棋。可见周恩来棋术之高深。

周恩来当了几天“野孩子”后,就由八婶请托,进入龚家私塾读书。其实,请托入学的一共是四个孩子,除了周恩来,还有周恩来的两个亲弟弟和一个堂弟。但经过姨表舅龚荫荪的考核,最终只留下了周恩来一个,可见周恩来从小就是出类拔萃的。

四、生活不易,世道艰难

周恩来的童年,总体上看算是幸福的,没有为吃饭发过愁,这要比朱德、贺龙强得多。但他尝尽了家道中落的苦楚,这对于年幼的周恩来也是一份重负,有时精神上的压力比物质上的压力更令人痛苦。

周总理最初了解贫苦百姓的艰辛,是通过他的乳母蒋氏,因为蒋氏常常会带着周恩来到自己家去。周恩来的这种经历,就好比现在的学生通过“学农”体验生活。

真正让周恩来感受到生活不易是在万家,当时周恩来的姥爷已经去世,他的姥姥是姥爷的续弦。万家既有原配的儿子,又有续弦的儿子,本来就人多嘴杂是非多,何况是在家道中落、入不敷出的时候。

如果说以上都是隔靴搔痒,那么当万氏和陈氏相继去世后,周恩来是真正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此时,因连续两起丧事,周恩来的父亲已经负债累累,只能外出打工。

十岁的周恩来带着两个更加年幼的弟弟回到老家,而当初人丁兴旺的周家,因为家道中落,身强体壮的都已外出谋生,周恩来和弟弟们只能与八叔(周恩来的爷爷有四个儿子,此八叔应为族叔,时人常用家族大排行)和八婶生活,而八叔早年就因偏瘫卧床不起,年纪轻轻的周恩来成了家里的“主事人”。

因为自家长辈会不定时地寄钱回来,虽然有时供不上花,但吃饭尚可维持。最让周恩来感到头疼的是各种应酬,因为周家毕竟是大家族,所以亲戚很多,亲戚的生日、忌日都要送礼,实在没办法,就只能把娘的遗物拿出去典当。

五、少有大志,报效祖国

周恩来在老家当了两年留守儿童后,在十二岁时被伯父周贻赓接到了东北。

周贻赓之所以接周恩来到东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有能力,周贻赓当时在沈阳市(当时叫奉天)财政局工作,也在绍兴会馆兼职,收入比较高,有能力供养周恩来,而周恩来的父亲则收入较低,无法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何况还有两个儿子);

二是有感情,周贻赓自己无儿无女,所以更加顾大家族,经常往当阳老家寄钱,也常和周恩来通信,周恩来则和他商量家务事,因此他非常了解、非常喜欢周恩来。虽然喜欢,但他对后辈的教育和管理是非常严厉的,周恩来在他面前是不允许坐的。

周恩来北上后又读了三所学校。

第一个是铁岭银冈书院。周贻赓在沈阳工作,但是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周贻赓发现沈阳没有什么合适的学校让他读。恰好周恩来的另一个伯父周贻谦(族亲)在铁岭工作,于是就让周恩来到铁岭读书。

其实,周恩来就是跟着回老家探亲的伯父周贻谦,从淮安到的沈阳,当然这个事是周贻赓定的。在铁岭的半年时间,周恩来住在绍兴会馆里,这应该也和周贻赓在沈阳的绍兴会馆兼职有关。

第二个是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这是一所新开的新式学校,既教传统的四书五经,也教数语外、音体美。

此时已经是一九一零年的秋天,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有很多新式的老师,周恩来接触到了很多革命的、进步的思想,至于正常的学业更是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常被当作范文、甚至被收录编印。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率先剪掉了辫子,还动员其他师生也剪掉辫子。一次课堂上,老师问大家为什么要读书,有的说为了做官,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说为了知书达理……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文章、作诗,有可能是给别人看的,课堂上的问答,更能反映真实想法。

第三个是天津南开学校(中学)。周恩来一九一三年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的时候,正赶上周贻赓因工作调动到了天津,所以周恩来考入了天津南开学校。

南开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南开是先有中学,后办大学,南开中学成立于一九零四年,南开大学成立于一九一九年,是因为南开中学办得非常成功,所以才开设大学部,这一切都要从严范孙和张伯苓(líng)说起。

严范孙出生于一八六零年,自幼饱读诗书,二十三岁中进士,官至学部侍郎,大致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得到光绪皇帝的器重,曾经建议光绪皇帝改革科举制度。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愤然辞职回到老家天津。回到老家后,严范孙在自家开设私塾,作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而他请的私塾先生就是张伯苓,张伯苓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水师学堂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一所新式学校。

张伯苓虽然比严范孙小了十七岁,但思想和行动却有相似性。张伯苓毕业后当了海军,但时值甲午战败,日本、英国轮番欺凌之际,他觉得海军强国无望,于是选择了退役。

张伯苓任教严家私塾后,给五名学生教授数理化英,严家私塾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要求入学。于是两人在一九零四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创建新式中学。学校办得很成功,需要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天津的进步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有的出钱,有的出地,一九零七年新校建成,定名南开是因为学校地处天津城南一处开阔的洼地上。

周恩来在南开的表现非常优秀,不仅各门功课成绩优异,在学校各项竞赛中屡次获奖,而且在发展社团时展示出了超强的组织能力,参与发起的敬业乐群会会员占全校学生的三分之一。

张伯苓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严范孙校董则夸奖周恩来有宰相之才。张校长时不时会请周恩来到家里吃饭,两人探讨国家大事,一聊就是几个小时,可见周恩来的思想深度和知识广度。严范孙甚至想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许配给周恩来。

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以上八所学校,是周恩来的主要学习经历。之后,还有三段求学经历,但与其说是求学,倒不如说是游学更为贴切。

第一是游学日本。一九一七年,周恩来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决定到日本求学。但因日语不好,周恩来没有考取日本的公费留学生。但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思想上、行动上更加成熟了。

第二是入读南开大学。一九一八年,严范孙和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严范孙出差途经日本时与周恩来彻夜长谈,邀请周恩来回国深造。一九一九年,周恩来回国,严范孙和张伯苓同意他免试入学。

但周恩来在南开大学的学习生涯,只有三四个月。周恩来刚从日本回国,南开没开学,五四运动开始了。

周恩来组织学生和进步青年焚烧日货、示威游行,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一九二零年一月,周恩来刚刚就读南开,就被天津警察厅厅长杨以德派人抓了起来。杨以德这个人,对待学生运动下手比较狠,有时派出马队冲击游行队伍,有时用高压水枪喷射游行队伍,有时用枪托打。

周恩来等人入狱后,被关了六个月,最后周恩来组织大家绝食抵抗,社会各方也积极营救,杨以德怕舆论影响,才释放了被捕学生。

第三是欧洲留学。周恩来出狱后,南开大学迫于当局压力,把他开除了。

虽然南开开除了他,但严范孙和张伯苓与周恩来的感情并未就此中断。特别是严范孙,更加关注周恩来的成长,于一九二零年底出资送周恩来到欧洲留学。

周恩来到法国后,在近郊的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主要是为了过语言关,后来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旁听生的身份学习,主要是讨论马克思主义。

在欧洲,周恩来既不是留学生,也不是勤工俭学生。他既没正式地读过大学,也没正经地做过工。没读过大学,不耽误他的学习,以厚重的知识积累和独立的认知思考能力为基础,周恩来在私塾期间,就已经开始了读书自学,在欧洲也是如此。没到工厂做工,一方面是有严范孙的资助,另一方面是他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作——《益世报》驻欧洲特约记者。

《益世报》是由罗马天主教会于一九一五年在天津创办的进步刊物,是民国四大报纸之一,影响和地位仅次于《大公报》(也是天主教会创办)。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先后主办《敬业》和《校风》,创建觉悟社后又担任了《觉悟》的主编,其文笔才情众所公认,所以一九一九年《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时,天津学联就邀请周恩来任主编,虽然他当时还没入读南开大学。

周恩来积极宣传进步革命思想,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天津警察厅责令停刊。在没人敢给周恩来印会报的情况下,《益世报》毅然接受了印刷任务。

当时的舆论界是非常开明的,或者说有些文人的心胸是非常开阔的。周恩来曾在会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益世报》对“济南血案”的冷漠,《益世报》转载了周恩来的文字,并对相关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

《益世报》知道周恩来的人品和才干,周恩来了解《益世报》的态度和立场,所以在赴欧留学前,周恩来成为了《益世报》的特约通讯员。

周恩来可以通过赚稿费补贴留学费用,《益世报》可以直接获取欧洲的社会和革命新闻。周恩来在欧洲,其实是游学,一边读书,一边考察欧洲的经济社会状况,也会通过打零工的方式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的生活。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大部分勤工俭学生比起来,他的学习时间、思考深度无疑是更高一个层次的。

旅欧期间,周恩来为《益世报》撰写了五十七篇通讯共二十五万字,对欧洲战后危机、英国罢工风潮、中法密谋借款、勤工俭学生占领里昂大学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绘。

以上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十一段求学经历,总理的故事很多,以后再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