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岁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4 08:16

90多岁老人佝偻着身子,在一位女烈士墓前一待就是一整天,他是谁

2024-12-06 15:21

发布于:河北省

景宝玲的不期而遇与奉献

1949年春,景宝玲抵达西南军医大学的校门口时,周围的景象与她在家乡的宁静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大门口挂着红色横幅,上面用黄色大字书写着“服务人民”,显得特别醒目。

校园里,新老学生忙碌着,有的搬运着书本和生活用品,有的在指导新同学如何穿着军装。景宝玲拿着她的入学通知书,按照分配到的宿舍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天的军事训练让景宝玲初尝军旅生活的严格与纪律。

数月后,她偷偷填写了入伍申请。不久,景宝玲收到了前往157野战医院报道的命令。在离开学校的那天,她穿上了整洁的军装,背上简单的行囊,准备前往她的新岗位。在离开前,她写了一封长信给家里,告诉家人她即将开始的军旅生活。

在157野战医院的日与夜

景宝玲到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157野战医院后,正式成为了一名护士。工作开始的第一天,她被分配到急救组,主要负责战场上紧急送来的伤员。每天清晨天刚亮,医疗队就开始准备药品和器械,为随时可能到来的伤员做好准备。

一次,一批重伤员从前线送来,大家迅速分工,医生立即进行手术,护士则忙着清理伤口、输血、包扎。景宝玲接手了一位腹部中弹的战士,她一边给战士喂水、一边稳住输液管,手脚配合得十分娴熟。

夜晚是她最忙碌的时候,值夜班的护士要轮流巡查病房,照顾刚动完手术的战士。景宝玲拿着手电筒一床一床查看,确认每位伤员的输液正常后,又帮那些不能下床的战士擦拭身体。病房里时常传来战士压抑的呻吟声,她就坐在床边,轻声问对方疼痛的位置,递上一些止痛药,尽量让对方感觉舒服一些。

虽然工作繁忙,她和战友们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医疗队的同事们每次分工时,都会主动帮她分担一些体力活,比如抬担架、搬物资。吃饭时,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口饭,也让整个团队觉得充满力量。偶尔在抢救室的空隙,大家会互相讲一些家乡的故事,景宝玲说起家乡的小河和田地,战友们都会认真地听,仿佛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

日子一天天过去,战场上送来的伤员越来越多。景宝玲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但她的手法变得更加娴熟,救护效率也大幅提高。每当有伤员被成功治愈转移到后方医院时,整个医疗队都会松一口气。

这一时期的景宝玲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医疗队的条件简陋,水源不足,药品有限,所有人都在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即便如此,她和其他同事从未出现过差错,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如何让每一位战士尽快康复、重返战场。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景宝玲遇到了同样是军人的张辉。张辉因战场上的伤势被送到了景宝玲所在的医院,而景宝玲则是他的主治护士。

家人的思念

1955年5月14日清晨,景家和往常一样平静,村里人正忙着自己的农活。邮差的敲门声打破了这一片安宁,景宝玲的父亲走到门口接过了一封盖有红戳的信件和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印着“烈士证明书”几个大字,他愣了一下,手里的信件差点掉在地上。屋里的母亲听到动静,赶紧过来,夫妻二人一时都没敢拆开。

最终,信件还是被颤抖的双手打开了。信的内容很简短,民政部门告知他们,景宝玲在前线支援任务中不幸牺牲,因表现英勇,被追认为烈士。

母亲当场跪倒在地,嘴里不停念叨着女儿的名字,声音哽咽得让人听不清楚。而父亲捧着烈士证书坐在凳子上,仿佛整个人都被掏空了一般。他的视线模糊,泪水止不住地滑落,心中积蓄的痛苦再也压抑不住。他哭得双眼发红,甚至到后来几乎失明。

几天后,景家的堂屋里还摆着那张烈士证书,父母几乎不离左右,总是呆呆地盯着它。村里的长辈提议办一场悼念仪式,为景宝玲祈福。邻里们自发地帮忙布置,简单的灵堂上挂着景宝玲唯一一张穿军装的黑白照片。

就在这时,张辉推开了景家的大门。他穿着整齐的军装,手里提着一个包裹。张辉愣住了,他的嘴张了张,想说什么却发不出声音。他原本是带着欣喜来的,准备和景宝玲的父母商量婚事,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是这样的场景。他站在门口许久,直到邻里中有人告诉他烈士证书的事,他才彻底明白发生了什么。他放下手里的包裹,双膝一软,跪在了景宝玲父母面前。

张辉的寻找

张辉退役后,生活看似步入了平静,他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关于景宝玲的记忆始终占据着他内心的一角。他经常会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小木匣,里面装着那块刻着两人名字的小牌子,这是他仅存的关于景宝玲的物件。

退休之后,张辉终于有了时间去完成自己的承诺。他先是从自己曾经服役的部队打听相关资料,几经周折,他找到了当年157野战医院的老同事。这些同事虽然对景宝玲有印象,但对于她牺牲后的安葬地点并不了解。张辉没有放弃,他又联系了多地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阅烈士名录和相关档案。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记录已经模糊不清,想要获取准确信息变得更加困难。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位熟人那里听说,漯河烈士陵园里埋葬了很多四野牺牲的烈士。他立即启程赶往漯河,历经数日终于到达。他在陵园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翻阅了烈士登记资料,最终确认了景宝玲的名字。他站在那块墓碑前,久久没有离去。墓碑上镌刻的名字与她的军衔和所属部队让他确信,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未婚妻。

张辉每年都会来漯河烈士陵园祭拜景宝玲。他总是带上一束白花,站在墓碑前,静静地停留一整天。他会仔细擦拭墓碑上的每一个字,不管天气多恶劣,从未间断。然而,他始终无法联系上景家,几十年来的通信地址早已无法使用,他无从得知景宝玲家人如今的情况。

与此同时,景家的寻找却一直没有停止。1976年,景宝玲的父母相继去世。在两位老人的墓碑上,特地刻上了景宝玲的名字,以此寄托对她的思念和遗憾。景家人并没有放弃,继续从各个部门查找有关景宝玲的消息。他们翻遍了南京当地的档案室,试图从当年的入伍记录中找到线索,但因为年代久远,许多信息缺失,线索总是断断续续。

景宝玲的侄子景波和他的弟弟景峰长大后,接过了寻找的任务。每逢清明节,家人总会带着烈士证书到相关部门咨询,但能得到的信息极其有限。他们也曾尝试通过报纸和电台寻人栏目发布消息,但那些努力都未能找到关键线索。

解开六十四年的谜团

2019年8月1日建军节这天,景峰和往常一样翻看手机。他看到朋友圈里满是纪念建军节的帖子,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姑姑景宝玲。景峰找到了一张姑姑年轻时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直保存在家中的烈士证书旁,虽然有些褪色,但依然清晰。他简单编辑了一段文字:“八一建军节!纪念一下我亲爱的姑姑景宝玲女士!!!向战斗英雄致敬!”然后将照片和文字一起发到了朋友圈。

他的这条朋友圈很快引起了朋友们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表示敬意。一些朋友还转发了他的动态,感叹为国捐躯的烈士让人敬佩。景峰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普通举动会在之后掀起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

8月26日,景峰的一个朋友在浏览今日头条时,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标题赫然写着《江苏籍烈士景宝玲长眠漯河市烈士陵园,他的亲人如今在哪里?》。文章配了一张烈士墓碑的照片,上面清晰地刻着“景宝玲”三个字。朋友一看到这名字,立刻想到了景峰发的朋友圈,于是毫不犹豫地将文章转发给他。

景峰收到这条信息时,第一反应是震惊。他立刻把文章转发给了哥哥景波,还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景波和父亲看到文章中的信息后,再次核对烈士证书上的记录和家族中的历史细节,发现竟然完全吻合。这一发现让景家人喜出望外,苦苦寻找了64年的答案,终于在此刻浮出水面。

不久之后,景波和景峰与漯河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确认了景宝玲的墓碑所在。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有一位老人常年出现在景宝玲的墓碑前。老人九十多岁,步履蹒跚,却总是风雨无阻地来祭拜。工作人员后来了解到,这位老人名叫张辉,生前是景宝玲的未婚夫。

当景家人得知这个消息时,不禁感慨万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当年姑姑的未婚夫不仅没有忘记她,还坚持了几十年的祭拜。景家人决定尽快前往漯河烈士陵园。他们带上了景宝玲的照片、烈士证书和一些祭品,希望能与姑姑的英魂相见。

参考资料:[1]王增文,陈晨,邓大松.中国烈士纪念褒扬工作体系:历史嬗变、制度困境与优化路径[J].社会保障研究,2024(2):65-73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