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蒋介石密令炸开汪精卫墓,尸体意外未腐,口袋藏有3寸纸条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5 13:13

原创 1946年蒋介石密令炸开汪精卫墓,尸体意外未腐,口袋藏有3寸纸条

2024-12-03 10:15

发布于:天津市

1946年1月21日深夜,南京市内忽然响起了防空警报。此时距离日本投降刚刚过去四个多月,听到警报声,南京市民依然心有余悸,惊慌中几乎没人注意到,在警报声中还夹杂着爆炸声。

而就在此时,位于南京市中山陵旁边的一处坟墓被炸开,一副名贵的金丝楠木棺材暴露在众人面前,但是没人有胆量走上前去打开它。

其实,金丝楠木中躺着的人就是大汉奸汪精卫,而下令炸开它的却是蒋介石。那么,蒋介石为什么对已经死去多时的汪精卫还抱有如此大的愤恨,以致于真的将其挫骨扬灰呢?

一、汪精卫墓被炸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不久后南京沦陷,原本位于南京的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

八年后,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了受降仪式。至此,抗日战争结束,战时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又重新回到中国人的手中。

南京光复以后,蒋介石决定把战时在重庆组建的临时政府迁回南京。但是,在动身之前,他却给身在南京的何应钦下达了一条密令:把汪精卫的坟墓从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旁移走!

原来,早在1942年清明节,汪精卫去给孙中山先生扫墓的时候,他曾对当时陪同在他身边的人说:如果将来他死以后,能够葬在中山陵旁边的梅花山上给孙中山先生守灵,就很满意了。

所以,汪精卫死后,在其夫人陈璧君和手下陈公博以及周佛海的安排下,汪精卫被葬在了中山陵旁的梅花山上。

或许,陈璧君早就预料到,凭着汪精卫生前的种种劣迹,国人不会容他死后安眠于地下,而为了让汪精卫死后可以安息,她派人在汪精卫的坟墓上浇筑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作墓壳,除此之外还让人往混凝土里掺了四五吨重的碎钢铁。因此,很多人虽然对汪精卫的卖国行径异常愤恨,但由于其墓地过于坚固,无法对其进行破坏。于是,汪精卫便静静地在里面躺了几年。

然而,对于汉奸,所有人都是应该对其唾骂的,但是何应钦在收到蒋介石的密令之后却犯了难。由于我国素有“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说法,除非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不然谁也不愿去刨人家的坟。所以在何应钦看来:无论汪精卫生前有什么过错,人死之后也就一了百了,去刨他的坟,他不愿意这么做。

再者,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关于战争中个人的是非对错,国内还没来得及好好清算,关于汪精卫个人的功过是非,当时也还没有定论,所以贸然动手,何应钦担心自己最后吃瓜落。

可是蒋介石的密令已经下达,汪精卫的坟非刨不可,最后何应钦耍了个滑头,决定把这事推给党内的其他人。

于是1946年1月15日,何应钦把南京市长马超俊、南京宪兵司令张镇、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等人在黄埔路的陆军总部秘密地召集起来,等大家都到齐之后,何应钦说:“请你们来商量一件事,希望绝对保守秘密,不要向任何方面泄露。”

接下来,何应钦向与会的各位国民党军官传达了蒋介石的密令:大汉奸汪精卫竟然葬在孙中山先生的陵寝旁,非常不像样子,也有碍国内和国际视听,要尽快移走。

何应钦说完,让大家一起商量出一个妥当的办法,尽快把汪精卫的墓移走。何应钦还说,尽快移走,不然委员长该不高兴了。说完,何应钦就先行离开了会议室,只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国民党军官。

这时,陆军总参谋长萧毅肃站出来主持会议,经过大家一番讨论,决定把汪精卫的坟墓炸开,而这件事最终落在了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和工兵指挥官马崇六身上。

萧毅肃还说:汪精卫的坟墓问题关系到国内和国际的视听,限邱维达和马崇在六十天内必须处理好。

但是,汪精卫墓经过陈璧君的加固处理,因此十分结实。为了尽快完成任务,邱维达不得不把当初修建墓地的专家找来,最后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决定分两步把汪精卫墓炸开。

第一步,先派一队工兵在墓基下方挖出一个地坑,在坑内装上炸药,把混凝土浇筑的墓壳炸开。第二步再用炸药炸开内窖。

此计划一定,为了保证炸墓计划的万无一失,邱维达准备了150公斤德国造TNT炸药。

1946年1月21日深夜,邱维达派人引爆炸药之后,只听得一声巨响,汪精卫的墓地上空砂石满天、烟雾弥漫,待飞灰落定稍事清理之后,一副金丝楠木棺材出现在众人眼前。

但此刻却无人敢上前去打开它,无奈之下邱维下达命令,强逼着士兵撬开了汪精卫的棺材。一经撬开,大家凑上前去发现汪精卫的尸体上盖着一面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他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腰佩大绶,一副民国文官的打扮。

虽然已经去世两年多,但是汪精卫的尸体除了脸上有几块尸斑并没有出现腐烂,这显然是死后经过防腐处理的。

于是,经时任南京市市长马超俊的亲自检查,发现汪精卫墓内没有任何贵重的陪葬品,身侧只有一本他自己的诗稿,已经有点发霉。

除此之外,在汪精卫身上还发现了一张三寸长的经幡,上面有其夫人陈璧君手书的“魂兮归来”四个字。要知道汪精卫是在日本治病时去世的,想来陈璧君此举可能是为了给汪精卫招魂。

但不管怎么样,汪精卫还是被挖了出来。那么,汪、蒋二人之间究竟有何嫌隙,以至于蒋介石非要对其下“死”手呢?

二、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分分合合”

汪精卫本是蒋介石的党内前辈

蒋介石之所以要炸汪精卫墓和当时要求惩治汉奸卖国贼的社会舆论肯定是有关的,但是这中间更多的还是一些个人恩怨。

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是孙中山先生的门下,两人曾在不同时期支持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是先生左膀右臂一样的存在。但如果从时间上来说,汪精卫还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前辈。

早在1905年汪精卫在日本求学的时候,就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了同盟会,自那时起他便与孙先生一起走上了反清救国的革命道路。

后来,汪精卫还成为了《民报》的主编,与保皇党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报纸上论战,这让他一时名声大噪。但真正让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部树立起威信的,还要数“刺杀摄政王载沣事件”。

当时同盟会成立以后,曾先后组织了几次武装革命,但不幸的是均以失败告终。那段时间内,同盟会内部士气低落,社会上质疑革命党人的谣言四起,以致出现了“要革命首先要革革命党人之命”这种荒唐言论。

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舆论导向,重振革命党人的士气,汪精卫决定做一件可以增加革命党人社会影响力的事,他决定刺杀一位清廷要员。最后经过一番筛选,摄政王载沣成功进入了汪精卫的暗杀名单。

于是,汪精卫联合黄复生、陈璧君等七人,一起策划了这次刺杀行动。但轰轰烈烈的刺杀行动却因为意外而导致了失败,最后汪精卫等人被捕。

在等待审判的那段日子里,汪精卫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因此在狱中写下了那首令他声名鹊起的绝笔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其实,如果汪精卫的生命在这个时候终结,那么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形象将和现在截然相反。可惜,这次他没能死成。

当时,风雨飘摇下的清政府虽然痛恨革命党人,但也担心一把处死汪精卫会彻底激怒革命党。于是,为了既达到惩处的目的又使局势可控,最后把汪精卫等人的死刑改为了无期徒刑。

而在辛亥革命以后,汪精卫等人被释放。此后,汪精卫在革命党内部的威望迅速攀升。甚至在孙中山先生弥留之际,陪伴在他身旁为他执笔代写遗嘱的也是汪精卫。

1925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汪精卫以全票当选为主席,而蒋介石彼时还只是个委员。由此可见,当时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部的身份和地位远远超过蒋介石,但这种上下级关系很快就被打破了。

蒋介石跻身权力中心

廖仲恺遇刺之后,汪精卫和蒋介石联手,以此为借口清除了在党内颇具实力的胡汉民和其他竞争对手。此时,两人因为利益一致,形成了一种短暂的合作关系,但是“中山舰事件”发生之后,两人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转变。

“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以此为借口,排挤走了共产党。后又经过北伐战争,蒋介石手里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大,而主抓党内政务的汪精卫自然不是蒋介石的对手,蒋介石也越来越不把汪精卫放在眼里。

终于,在南京受到排挤的汪精卫一气之下去了上海,和陈公博等人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从此,两人彻底走向了对立。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国内爱国人士的反抗,国内掀起了“抗日反蒋”的浪潮。此时,汪精卫也适时地跟着喊出“精诚团结,共赴国难、反对独裁,和平统一”的口号。

最后,蒋介石迫于舆论和党内压力,对汪精卫做出了让步。于是,他请汪精卫担任了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长,主持政务。但是,此举并没有平息国内爱国人士的怒气,刺杀蒋介石的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1935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六中全会,开幕式结束以后,与会的国民政府官员原本要在会议大厅门前拍照,这也是国民政府一直以来的惯例,但是这次蒋介石却以“秩序混乱”为由拒不参加。

当时,爱国人士孙凤鸣已经混在了大厅门前的记者群中,原本他打算在拍照时刺杀蒋介石,可是坐等右等却发现根本没有蒋介石的影子。无奈之下,他只好临时改为刺杀国民政府的二把手——汪精卫。

当时,孙凤鸣一共开了三枪,分别打中了汪精卫的左颊、左臂和后背。后虽经过及时抢救,汪精卫左颊和左臂的子弹被取出,但是后背的子弹因为嵌在第六和第七节脊柱之间,一时无法取出,只得留在体内。而当时的汪精卫绝想不到,正是这一颗小小子弹成了他自己的催命符!

汪精卫经历了这次刺杀事件后,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却被吓破了胆,伤势好转之后就以求医为名逃往了欧洲。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用武力扣留在了临潼,一直被他压制的汪精卫听说之后,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连忙从国外往回赶。谁料,等汪精卫赶回国内之时,蒋介石已经在共产党人的斡旋下被释放。

但是,蒋介石知道汪精卫这次回来原本就是准备接替他在国民政府内部的职位的,所以非常生气。而汪精卫从蒋介石的党内前辈、上级变成了他的下属,内心也是非常不甘。为了争夺国民党的权柄,两人之间的裂缝已经无法弥补,蒋介石也对汪精卫起了杀心。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的大前提下,汪、蒋二人迫于形势的压力,只能再次合作。只不过再次合作的两人已经是“貌合神离、同床异梦”了。

由于互相不信任,在那之后的日子里,谨慎的汪精卫居然觉察到了蒋介石对他的杀心,于是惊恐之下,他连夜从重庆转机昆明逃往越南河内。而蒋介石在知道汪精卫逃跑之后,随即不再掩饰,立刻派了十八名军统特务到河内对汪精卫进行暗杀。可狡猾的汪精卫逃脱了暗杀,他的秘书曾仲鸣却成了替死鬼。

虎口逃生之后,汪精卫意识到手中没有军权,自己就不可能与蒋介石继续争斗。于是,他在夫人陈壁君的怂恿下决定投靠日本人。就这样,他在河内发表了电报式声明,宣称自己支持向日本妥协的政策,正式和蒋介石决裂。

消息传来,蒋介石大发雷霆,随即宣布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撤销他党内的一切职务,同时表示要严惩叛徒汪精卫。

而汪精卫则在日本方面的扶植下,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了汪伪政权。

汪伪政府建立以后,汪精卫试图借用日本的势力打击蒋介石。可惜,1941年12月7日,由于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自顾不暇,更不可能帮汪精卫夺取政权。再加上后期汪精卫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下降,日方从他身上看不到希望,便也渐渐将之边缘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蒋介石对他的恨却与日俱增。

所以,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打算把国民政府从重庆迁回南京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汪精卫的坟墓从中山陵旁边移走。而这才有了“汪精卫墓被炸”的后续事件。

三、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1946年1月21日深夜,汪精卫墓被炸,马崇六命人把汪精卫的尸体连同棺材一起装入早就准备好的军用卡车上,然后拉到清凉山火化。

他们到达清凉山火葬场以后,马崇六把火葬场的人员全部调开,由工兵直接把汪精卫的尸体连同棺材一起放入焚尸炉,足足烧了四十分钟,直到一切都化为灰烬。

此后,马崇六还命令剩下的工兵连夜把汪精卫的墓坑填平,后来还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凉亭,并请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题名“观梅轩”,后来成了一处风景宜人的游玩场所。

结语:

尽管汪精卫在死后被挖坟掘墓,但因为追逐权柄与利益,从一个爱国者堕落成一个卖国者,他有这样的下场,说到底也只能算是自作自受罢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